邢台网|民意通|新闻|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周报|论坛|视频|亲子团|美食频道|读图时代|专题|博客|要闻|行风热线|社会
时代变迁,让无数新闻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我们在路上”这句充满了理想色彩的新闻行业标志用语,是否还能依然让无数年轻人一听到就激情澎湃?
2014,似乎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多事之秋”。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离职也被视为互联网新闻“门户时代”即将老去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纸将不在,报焉能存”的“报业黄昏”之说似乎成为共识。
生存,或者灭亡?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这是一张负责任的纸媒的选择。身为纸媒,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拒绝新媒体的应用;相反,我们更可以利用自己累计多年的传播优势,把新媒体的技术条件应用到淋漓尽致。我们也一直坚信,新媒体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在有数十名记者支撑的“内容为王”的采访原则下,无论是以前的计算机,还是现在的手机终端,抑或是未来的另一种新载体,我们都可以给读者提供最完美的新闻服务。[详细]

记者节揭秘: 一张报纸是这样“出炉”的

11月5日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踏着深秋时节的丝丝寒意,摄影部记者苗伟跨上相机包,来到森林公园。
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了,苗伟早已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也养成了不管去哪里都带着相机的习惯。
在一片树林前,苗伟左手托住镜头,右手紧握机身。喀喀喀……随着单反相机几声清脆的声音,记录下一幅幅美丽的秋景。“晚报最近在搞寻找最美秋景的活动,为老百姓搜罗牛城美轮美奂的秋景。”苗伟说,这需要很多图片素材,平时看到了随手拍上,还要专门赶在清晨和傍晚拍些。[详细]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三个月前,邢台网的一个记者找到我,她叫申学娜,邀请我参加邢台网阳光大讲堂的一期沙龙活动。
“网络记者”我是第一次听说。她给我的感觉很阳光,她不像原来的记者那样带着采访本和笔,而是胸前挂着照相机、背包装着无线上网本、手上拿着录音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才真切感受到现在新媒体的逐渐强大。
那是一场关于一二年级家长的座谈,参加活动的家长全部通过微信报名,活动当天家长拿着手机验证码参与签到,人数虽多但组织有序。节目开始录制后,申记者还担任主持人,和我一起相互补充,回复家长的提问,她对整场活动把控和观点、见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详细]

60岁的记者越老越“辣”

在诸多新闻线索中,他总能抓住最闪光的那个——
第七条线索是保安哥
2013年11月的一天,广宗县宣传部吕兵拨通了那串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
“喂!刘老师,最近我掌握了几个新闻线索,给您汇报汇报?”
“第一个线索是赡养婆婆的好儿媳……”一连串,吕兵汇报了6条线索。迟迟没得到刘敬行的肯定,吕兵有些灰心。
“还有没有新一点的人物?”电话那端,刘敬行点拨说。
“有一保安,爱写歌词。”“写了多少?为什么写歌词?”刘记者急切地问,吕兵知道“有戏”。
很快,电话再次回过来:“写的不少,网上都火了!”[详细]

啃窝头、住帐篷的年轻人

受访者:邢台县后熬峪村村民侯二成
说到记者两个字,我就联想到窝头和帐篷。
为啥这么说,今年8月份,村里来了一个《邢周报》的记者,名字叫李海毅,挺年轻。村干部说,记者是采访“正在消失的邢西古村落”,而我们村就是其中之一。我心想,我们村有啥好写的,一个年轻小记者无非就是来村里转一圈就走了,也写不出来啥。
可我没想到,这个记者一来,就住了好几天。他在我家的楼顶搭了个帐篷,自己住里面。每天天刚亮就开始走村串户,打问村里历史。慢慢的,他和村里的人都熟悉了。每天村民都轮着请他去家里吃饭。村里人都好蒸窝窝头,本以为他会吃不惯,没想到他倒说很好吃。[详细]

风风火火一道红

她身材不高,短头发,说话干净利落脆;她跑了10年社区,不仅社区主任认识她,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也常找她拉家常;她的名字里有个“红”字,人也是风风火火的;她就是牛城晚报的社区记者——尹彩红。
18岁男孩上户口难? 马上联系
彩红是社区记者。没有外人以为的风光,骑着电动车走街道、跑胡同,是她的日常工作。许多社区居民都知道她,有事儿都愿意找她“反映反映”。[详细]

巾帼记者 情怀依旧

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李平始终清楚自身的责任,无论新闻价值大小,只要关乎民生,她都会义不容辞的前去采写。2004年,市民致电本报称,本市众多的“夫妻用品商店”所售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广告语低俗、不符合实际疗效。时年刚刚毕业、24岁的她果断接下这条线索。在之后的几天时间,她放下了女孩的羞涩,以新闻工作者“还真相于民”的精神,走访了本市30余家此类商店,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李平作为一名女性,面对危险时,却有着男儿般的勇敢与坚毅。2006年,京港澳高速本市市区段,一辆满载化学物品的罐车意外失火,几个呼吸的时间便火势冲天。在现场,消防官兵劝她不要靠近,罐车有随时爆炸的可能。但执拗的她非但没有听从劝阻,反而跑到了消防官兵的前面。[详细]

新闻中快乐飞翔的 “ 燕子 ”

人物:刘晓燕
职务:晚报新闻部记者
19时许,刘晓燕完成晚报读者俱乐部活动的现场稿,紧张了一天的她伸了一下腰。见缝插针与同为记者的我,谈了自己对新闻的热爱。
为新闻冲动挺好
对于入职新闻界仅1年的新人,扎着马尾辫,鼻梁上架着一副彩框眼镜的刘晓燕,同事们白天见到她的时候不多。因为每天,她都在新闻现场。[详细]

采访途中,她扭伤了脚,却没吱一声

受访者 : 内丘县居民冯国章
我们全家都是《牛城晚报》的“粉丝”,通过看报纸“认识”了不少记者。
让我记住“靳普”这个名字,是她来采访县里一座山上的许多树被砍伐掉。在闷热的夏天,我们一行几人爬了两个小时的山,去寻找伐树现场以及当事人的踪迹。
那次除了采访外,主要的时间就是在山路上。在找了个当地村民做向导后,为了不打草惊蛇,我们决定从后山爬到山顶,然后再下至前山。夏季的山里蚊虫特别多,不时碰到人的脸上或者钻到裤腿里进行叮咬。作为惟一的一名女性,她没有叫苦喊累,更没有要求中途休息。[详细]

“长枪短炮”捕捉精彩瞬间

人物:郝德明 职务:晚报摄影部记者
脚下要快速移动机位,肩头是重重的摄影包,端稳“长枪短炮”,迅速摁动快门,一幅幅蕴含信息量的新闻照片就此诞生。提起5年的新闻生涯,“说起来就是有苦有乐。”这就是《牛城晚报》摄影部28岁记者郝德明的总结。
在报社被唤作小郝的他曾从戎两年,在部队手握方向盘当司机。退伍后,他进了报社拿起单反相机。不懂,买来一堆摄影书籍,挨个儿翻。光圈、焦距、白平衡,在不同光线、距离等条件下如何使用,他每天“做实验”,同行前辈更是现成的“教材”,他很快就入了门。[详细]

举枪瞄靶心 锯响就有末

薛振嘉原来是市七中的一名理科教师,热爱文字所以在1994年应聘到《邢台晨报》(《牛城晚报》的前身),做了一名普通的编辑。
怎么样才能“举枪瞄靶心”呢?一开始工作,薛振嘉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当时,报纸的版面远不如现在的丰富,一个版面上放个照片,就能让整个版面活起来。有一次,一个版面上都是豆腐块,没有一张照片,一个呆板的版面似乎不可避免。当时的毛头小伙薛振嘉灵机一动,在豆腐块之间加上了几道粗线。领导拿着版面夸奖了“小薛”。[详细]

为拍好一个镜头,他三次爬到楼顶

受访者:塔林小区居民张国栋
说起认识汪雷也是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上下班从邯郸路口经过,看到一些长途车为了揽客,甚至雇人追车,我感觉这个事情既影响市容,也存在很大的人身隐患。为了让事情得到解决,我试着拨打了电视台新闻快报的热线电话,汪雷记者第二天便与我联系进行采访事宜。
为了拍摄到真实的场景,汪记者不断地寻找周围的制高点。可是路口的一些高层能利用的很少,最后爬上附近小区一栋居民楼。他背着摄像机,顺着顶层的铁梯爬到楼顶去拍摄。那时候,上去了不一定就立刻能拍到合适的镜头,可没准儿下来方便的间隙,可能就把最珍贵的镜头错过去。[详细]

她把采访者当成亲人来看待

受访者:沙河市赞善乡基层干部郭微丽
第一次与记者接触,就是电台郭绍静约我做的采访。见面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生怕自己一言不慎再露傻。然而与她的相处,让我感觉到记者们的亲和与善良。
那是麦收时节,郭绍静来到赞善乡下郑村里采访。她年轻中透露着成熟与干练,在整个采访中,她是那么的随和,我的拘束感很快就没有了。当时是39度的高温,坐在办公室里都是一身汗,小郭手里拿着话筒,跟着收割打捆机来回走动。[详细]

女记者没有娇气劲儿

受访者:任县城关镇村民谢巧月
去年3月份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女记者,这在村里是稀罕事,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记者。
挺漂亮、笑眯眯的,这是记者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位女记者说,她叫武健。是《邢台日报》的记者,来村里走基层采访。
我们心里有些紧张,也不知道该跟记者说些什么好,光怕说错话。可能看出我们心里有些紧张,女记者并没有直接进行采访,而是跟我们唠嗑、聊起了家常,“咱们村里这两年变化大不大?”、“村里出的大学生多不多?”……聊着聊着,不知不觉紧张的感觉就没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