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绒原料就地转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羊绒制品年产能提升40%
“共享模式”赋能清河羊绒产业蝶变新生
本报讯(记者郭文静 通讯员魏宝爱)新春伊始,原本是国内羊绒制品传统产销淡季。2月14日,清河县兴利智能针织共享工厂却呈现一派忙碌景象。“一线成型”全自动电脑横机高速运转,赶制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广州等外贸公司的外贸订单。
能拿到江浙等纺织重镇的外贸订单,源于清河县共享工厂释放的充足产能以及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效。近年来,清河县在羊绒产业推广“共享制造”模式,通过有效配置资源,羊绒制品年产能提升40%、达到1亿件,生产效率总体提高46%、成本下降15%。
“我们在羊绒产业推广共享模式的初衷是,‘医治’产业发展面临的羊绒原料就地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羊绒制品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弱等痛点,期待通过设备、设计、服务共享实现产业破茧蝶变,向着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迈进。”清河县科工局局长董炜说。
在清河完善的羊绒产业链条上,附加值低的羊绒原料产销量占比最大。该县年产销山羊绒8000余吨,占全国60%、世界50%;纺纱1万余吨,占全国25%;梭织面料400余万米,占全国20%。一方面是不菲的羊绒原料产量,另一方面却是有限的羊绒制品加工能力。“小活儿刚刚能干好,高端外贸订单接不了。”从事羊绒制品加工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因体量有限、没有足够资金支持上马大量高端生产设备,它们很难“消化”掉大额订单,大量羊绒原料难以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羊绒制品。
如今,中小企业却扎堆入驻共享工厂赶制起“大单”。据初创型企业河北晶辉针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彦磊介绍,入驻共享工厂后,公司完成了80%的客户更新,客户群体越发“高大上”。
在共享工厂,大家体会到显著的降本增效,每台“一线成型”全自动电脑横机每天可生产羊绒服装服饰35件,生产效率较传统设备提高46%;用工数量较普通工厂减少一半……
此外,得益于共享工厂标准化生产,同批次羊绒制品在纱织密度、支数针数、色牢度、抗起球性等指标保持一致性,羊绒制品质量和品质稳定性更强。同时,企业还可随时前往清河羊绒小镇国家羊绒检测中心,通过共享检测服务严把产品“质量关”。
不仅可以共享设备,还可共享设计服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等。新华·事坦格羊绒一线成型研究院可提供针织数字化设计、3D虚拟仿真等公共服务,帮助客户完成个性化定制。河北联怡羊绒供应链共享工厂打造柔性供应链平台,可为企业提供集中采购、库存管理等服务。
“有了这些共享服务,共享工厂得以快速组织有效产能,电商供货周期由2个月以上缩短至7天。”作为电商订单承接商,清河县伟祺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志刚频频点赞共享带来的市场快速响应能力。他表示,库存积压少了,企业也能轻装上阵了。
去年以来,全县累计60余家企业从共享工厂模式中受益。该县羊绒原料就地转化率已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35%。伴随羊绒原料就地转化率、产品附加值提高,2024年,全县羊绒产业营业收入达470亿元,同比增长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