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会里的和美乡风
本报记者王露橦 通讯员孔飞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信都区崔路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年一度的“崔路村闹元宵”年俗活动如约而至。夜幕降临,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或扶老携幼,或呼朋唤友,亲身感受这个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和浓郁节日氛围。
灵动飘逸的鲤鱼灯鱼鳍随风摇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水面,还有憨态可掬的灵蛇灯、威风凛凛的龙灯、寓意吉祥的莲花灯……
79岁的村民刘登亮说,村里举办元宵灯会的习俗可追溯到百余年前,每年的灯会,都是村民自发组织、共同参与的盛会。从花灯设计、制作到安装、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大家伙儿的心血和汗水,每一盏花灯都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常年在外省打工,今年春节一回来,发现村里新建了村民活动广场,村容村貌也更整洁、美观了。”28岁的村民王豪为家门口的变化感到高兴。连日来,他和父亲一起精心制作出“二龙戏珠”“灵蛇献瑞”花灯,祝愿村子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当晚的重头戏,当属传统年俗“崔路提灯会”。村里有个习俗:家家户户轮流当“会首”,负责活动大小事宜的安排布置。村民王利刚一家是今年的“会首”。
“这个是元宝灯,这个是五星灯。这两盏花灯是竹制骨架,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是家里‘压箱底’的宝贝。另外几个是钢丝骨架,这个小羊灯是我为二女儿做的,这个公鸡灯是我大女儿12岁时自己动手做的,这个葫芦灯……”一盏盏花灯挂起,王利刚如数家珍。
21时许,村委会大喇叭宣布:“崔路提灯会,现在开始!”
“会首”高举“令旗”现身民俗演出队伍之首,崔路村西王社、东王社、姚社、赵社、刘社等5支村民队伍同时出发,敲着喜庆的锣鼓,沿5条村路一齐向主路行进。按照习俗,队伍每遇到一处挂有“国泰民安”等祝福语的“点杆”,舞龙队都要配合鼓点舞上一段,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一会儿,便有两队碰面,这时,主队主动退后,让客队先行通过,以此弘扬中华民族邻里和谐、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直到5支队伍全部走上主路,连成“长龙”,以此寓意美好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随后的近4个小时里,村民手提花灯,走街串巷,互相祝福,共同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喜乐、幸福安康。舞龙、舞狮、扭秧歌、拉碌碡、骑毛驴、太平车、划旱船等特色民俗表演队伍走进人群,边走边演。
80岁的村民梁巧妮坐不住了,也加入拉碌碡表演队伍,炉火纯青的即兴表演引得周围游客拍手称赞。记者了解到,在崔路村,这些民俗表演技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16岁的梁金奥从3岁开始年年参与“崔路提灯会”,热爱敲鼓的他,如今已经成长为锣鼓队的主力。
夜幕下的崔路村,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盏盏花灯点亮了村庄,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田。传统民俗在这传承,新的希望在这孕育,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