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霄凌 通讯员 耿昭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南和区居民王美娟家的厨房里,刚刚热好的“醒狮蛇”花馍卧在青瓷盘上,狮头造型威风凛凛。
王美娟用竹筷轻轻拨动花馍,转身对女儿笑笑说:“你胡阿姨这手艺更精进了,有了她这双巧手,咱这餐桌上的年味更浓了。”
王美娟口中的胡阿姨是南和区诚信职业学校负责人、非遗花馍代表性传承人胡小利。
“大家对生肖文化有着特殊情结。”胡小利说,去年春节龙元素的花馍火了一把,今年她早早就琢磨起蛇年主题花馍。
“发财蛇”“转运蛇”“醒狮蛇”……诚信职业学校的非遗花馍制作室内,展架上的蛇年主题花馍让人目不暇接。
家住南和区和美花园小区的赵奶奶戴着老花镜,正用手机拍花馍照片发到家族群。“比我年轻时捏的供馍精细多了!”老人摩挲着花馍上的纹路感叹,“那会儿顶多捏个盘蛇配莲花,哪像现在都能做出这么多花样。”视频那头传来女儿的笑声:“妈,明年给我留套‘福袋’花馍,我同事看了直说要团购!”
揉、搓、捏、点、切、刻、划……一把把剪刀、一把把刻刀,再加上一双双巧手,一个个普通的面团在花馍制作手艺人的手中“活”了起来,蛇元素年馍不光造型多样美观,口感也很好。这得益于胡小利在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上的层层把关。
胡小利笑着掰开半块“转运蛇”花馍,暄软的内里拉出细密的丝。“你看这气孔,得像蜂巢般均匀,既要能塑形,又要保证口感。”蒸腾的热气里,她讲述着改良配方的故事,为让花馍既保持传统麦香又适合现代人口味,她试验了几十种面粉配比,最终找到最符合花馍标准的黄金比例。
凭借着对花馍制作手艺的热爱,胡小利接连推出寓意福气满满的“福袋”、象征步步登高的“枣山”、祈愿夫妻永结同心的“喜事”等主题花馍,凭借多种多样的造型、暄软香甜的口感频频“出圈”。
“往年供应年货市场的花馍,进入农历腊月才开始做。蛇年春节订单量大增,从去年农历十一月大伙儿就忙活起来了。”胡小利说。截至目前,花馍年销售额已突破20万元。
傍晚时分,王美娟家的餐桌上,最后一块“醒狮蛇”花馍被掰成五瓣——这是南和的老讲究,叫“分福缠岁”,让非遗的甜香从指尖直钻进心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