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林 通讯员王聚芬)近年来,信都区依托139.2万亩林地资源,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围绕板栗这一木本粮食,扩规模、强技术、补链条、树品牌,板栗种植面积达62.4万亩,年产板栗4.99万吨,产值5.49亿元,在做优做强山林食品上渐入佳境。
信都区拥有数百年以上实生栗树5000余株,从中选育并经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个品种,并引进30余个优良品种,不断推广新品种,促进栽培品种化,优种率90%以上。
通过聘请专家、教授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林果技术人员常年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指导活动,信都区加快引进新技术,培育板栗管理技术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创建板栗标准化示范园121个,采取标准化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系列管理技术,增强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对5万亩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通过引进优良板栗品种、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标准化技术管理,打造板栗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发展木本粮食,既深化生产链又拓展加工链,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信都区副区长薛瑞鑫说。目前,该区已成立3家板栗加工企业。同时注重品牌培育,已注册“大明襄贡”“郭栗王”“亿栗皇”“浆水”“山潺潺”等企业品牌。去年,“前南峪”品牌在香港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市,归信都区前南峪村集体所有。
“近日,国家林草局发展研究中心来我区调研践行林草大食物观工作,并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薛瑞鑫表示,信都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林草大食物观工作基础更为扎实、品类更为丰富、潜力更为可观,全力打造践行林草大食物观先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