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与后,闯出未来城市的发展新路
雄安: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①
编者按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率先突破的深圳经济特区创造出“深圳速度”;七年前,雄安新区承载着“千年大计”破土而出,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中国创造“雄安质量”。七年来,雄安——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作出生动注脚。
即日起,河北日报推出“雄安: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系列报道,全面展现雄安新区建设未来之城的改革创新实践。
盛夏时节,万物繁盛。北京向南100多公里,一座新城正在拔节生长。
时光回溯,记忆犹新。2017年4月1日,一个重磅消息横空出世: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这个决定意义深远。作为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先布棋盘再落子,先植绿后建城,先地下后地上……雄安新区的成长伴随着无数的改革创新。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闯出一条未来城市的发展新路。
设立7年来,雄安新区闯出一条未来城市的发展新路。图为6月26日,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航拍景色。 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先布棋盘再落子,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几天,中国雄安集团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飞、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丽伟正忙着到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五组团北片做现场勘察,这里承接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及协和医院雄安院区等疏解项目落地。
“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已经开工,现在要研究在高校周边建什么,包括产业规划、商业配套,这些都要摸透疏解单位的需求。”张丽伟说,此前他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还专程去北京召开座谈会,征求几所高校师生的意见建议,力争在下一步的详细规划中明确定位,打造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高等教育高地。
“我们在进行产业规划的时候,统筹考虑市政配套、住宅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集中连片开发,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从而实现要素资源的高度集聚,促进产业链协同联动。”张丽伟说,这其中要掌握一个“度”,公服设施的配建不能过度超前造成浪费,又不能过晚影响产业入驻。
千年大计,起笔不凡。2万多字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构建尺度适宜、职住均衡的城市组团成为一大亮点。未来的雄安,无单一中心、不摊大饼,城市发展富有弹性。
先布棋盘再落子。新区设立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一张蓝图绘到底,前提是规划编制要有远见卓识。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不少人这样说。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60多位院士、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短短十六个字,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基础。
如何做到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张丽伟说,作为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的落地执行者,他们坚持“1+N”的搭建平台理念,所有规划设计都嫁接引入相关领域的全球顶级资源,比如园林设计请苏州专家,东西轴线的规划请深圳交通团队。
一张蓝图绘到底,考验的更是执行规划的战略定力。
“一般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只负责城市规划,而我们是从项目谋划、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勘察设计、设计统筹、项目报建审批到建设全过程,为新区规划建设事业提供技术支撑及全方位研究咨询服务。”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夏雨介绍,他们全周期服务雄安集团各项投资建设项目,努力成为“一张蓝图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在雄安新区,一个项目竣工后,不需要传统的多单位分别验收,而是将测量工作合并为1个综合测绘服务事项,委托一家测绘作业单位完成即可。
“竣工验收包括竣工地形图测量、规划要素测量、建筑面积测量、消防测量、人防测量等,都可以委托我们设计院一家来进行。”夏雨介绍,新区“多测合一”工作覆盖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与施工监督、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5个工程建设阶段,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一项重大的改革创新。
新区规划中最难跨越的“高山”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建筑风貌管控,因为判断一座城市美不美没有统一的标准。七年过去了,如今来到新区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真是一座美丽又宜居的城市!
走在雄安新区的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轮廓舒展、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新区几乎没有两栋完全一模一样的建筑,每个单体建筑的设计都是一次创新,对整个建筑风貌的管控精益求精。”雄安新区自规局规划组组长肖艳明介绍,建筑的高度、坡度、屋顶颜色等都在规划范围内。
图为6月16日,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正酣。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先植绿后建城,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生长基因
夏日晴空下,漫步千年秀林,林淀交织、林水相依,这里是雄安百姓散步休闲的好去处、外地游客游览观光的打卡地。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2017年11月13日,在位于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的大清河片林一区第五标段,建设者栽下新区第一批树苗。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雄安新区大力推进千年秀林建设,累计造林47.8万多亩,绿化面积达7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升至34.9%。
6月15日傍晚,白洋淀燕南堤畔,开阔的水面上碧波荡漾,1米多高的青青芦苇在水中随风摇曳……一幅“人在陆上走、鱼在水中游、鸟在淀内飞”的和谐图景展现眼前。
“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住了大半辈子的留通村如今建成了风景如画的燕南堤公园!”68岁的李艳山说,就在前些年,白洋淀也曾遭遇污染威胁。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流域性、长期性工程,坚持治防并举,雄安新区创新探索出一套治理模式。
统筹城市建设、生态治理、流域防洪、生产生活全领域,重点实施“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治理工程,疏通淀区水系,恢复淀泊形态。
如今,白洋淀水质大幅提升并连续三年保持在Ⅲ类标准,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白洋淀野生鸟类如今已增加至28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80种。
野生鸟类是环境质量的“生态试纸”。生态好不好,鸟儿们会用翅膀来投票。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白洋淀综合运用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手段,划定9个鸟类栖息地,建设2个鸟岛,实施分区管控,全域全时段禁猎禁捕。
鸟岛如今已升级为“2.0版本”。“我们基于鸟类习性构建多层次生境格局,对鸟类的地理分布区域、地理分布区域内鸟类的生活环境、鸟类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场所,进行分层次营造,同时设计不同的植物种群。”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城市生态空间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雄安新区慢慢铺展。
雄安新区的“绿”远不止于此。公交绿色出行比例逐年加大,绿色低碳新技术应用在各类建筑中,全链条减废降耗打造“无废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植根在雄安新区生长的基因中。
先地下后地上,“三座城”同生共长
低头少见井盖、抬头不见电线,第一次来雄安的人总会对这一点拍手称奇。
原来,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水等各种市政管线都“住”进了雄安的地下综合管廊。
在雄安,正在建设中的有三座“城”:地上、地下、云上各有一座城。“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创新亮点之一。
6月14日清晨,雄安城际站和国贸中心项目现场,塔吊旋转、机器轰鸣。偌大的工地里,几千名工人、数百辆工程车辆都在地下作业,目前唯一冲出正负零的建筑只有航站楼。
原来,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近11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将构成一座“地下城”,高铁、地铁在地下可平层换乘,旅客“出站即入城”。这里建成后,半小时就能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到达北京丽泽商务区。
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规模大、结构复杂,多个居民小区地下车库相互连通。如何精准地找到车位?哪里有充电桩?在最近举办的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地下空间安全应急技术应用大赛上,一支参赛团队带来了解决方案。
“我们的‘北斗+室分’定位导航解决方案将室外北斗信号引入地下,通过地下空间定位算法,支持具备接收北斗信号能力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地下导航定位。”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的初星河介绍,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定位导航,车主到地下停车场不用再担心迷路。
除了看得见的地上建筑与地下管廊,看不见的“云上雄安”也在同步生长。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雄安新区首次全域实现了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6月17日,走进雄安国贸项目中心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开放协同办公区,屏幕上的BIM模型可清楚地显示出项目的建设进度。“目前项目处于土方开挖阶段,传统做法是用图纸进行测算,效率低且易出错,而BIM模型可以把标高、基坑开挖线直观地显示出来,反复推演模拟施工过程,帮助攻克复杂的施工工艺。”雄创公司BIM事业部部长、国贸中心BIM总控项目经理曾于舒介绍。
“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国贸中心和东西轴线公共交通、航站楼这几个项目是一体化施工,难度很大,而有了BIM技术的支撑,我们不用到现场,就可以直接远程复核调度,大大提高监管效率。”曾于舒说。
在雄安的“城市大脑”——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可以看到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运行服务系统。这里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把城市各领域的数据进行汇总集成,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监管一张网、城市治理一盘棋”。
独居老人在家中的状况可以通过用水、用电、用气数据实时掌握,无人驾驶快递配送车、无人驾驶环卫车纷纷“上岗”,全国各地人士都可以在雄安申请属于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在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数字技术领域创新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21世纪看雄安!逐梦未来,雄安正在书写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传奇。
(河北日报记者解丽达、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