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人才问题,既是振兴正定的当务之急,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
“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
不论在基层、地方还是在中央,习近平同志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思考与实践一以贯之。
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新闻报道——《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招贤纳士,博揽群才 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新闻记叙的是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
40年后的今天,“人才九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段历史,追寻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关于人才工作的实践足迹,感悟习近平同志为河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行动自觉。
■ “人才九条”震动全国
“习近平同志当年为什么要推出‘人才九条’?”
采访中,“人才九条”的知情者都坦言:跟正定当时的县情有关。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习近平认为,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翻两番无从谈起。
当时正定全县总人口45万人,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79名,自学成才或中专毕业后取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仅有256名。
全县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不足问题。例如县色织厂,全厂400多人,仅有一名大学生技术员,新产品没有力量搞,设备坏了没人能修。全厂111台织机,经常有二三十台停机,导致厂子出现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