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着力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发力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赶超发展
本报记者郭文静通讯员潘子瑜许金亭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基站今年计划新增1895个,总数达到3169个;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今年主营业务收入计划新增17亿元;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钢铁、机械、光伏等传统行业加大数字化改造,今年两化融合率达到60%,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为经济领域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今年以来,我市乘“云”而上,抢抓数字时代新机遇,从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等方面着力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使用数控设备后,我们降低了对技术工人的依赖,车间工人由30余人降至18人,生产效率却提高了50%。”清河县河北株冀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数控加工车间负责人许朝君说,此外,得益于生产标准化程度提高,如今产品误差几乎为零,极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从发改、工信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积极开展信息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生产线的试点示范,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上云、绿色工厂创建全覆盖。去年,远大阀门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丰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邢台金隅冀东水泥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省工信厅认定为数字化车间,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我们还通过推广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发挥区块链、物联网关键作用,助力企业数字化升级。”市大数据发展中心相关人员介绍说,其中,为德龙机械轧辊、丰维机械制造、牧原农牧等公司提供项目数字化转型提升政策和平台支持,争列省专项支持资金,推动数字化转型。
企业上云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另外一项举措。通过实施“大智移云”应用科技专项,以基础设施上云、平台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设备产品上云、制造能力上云为重点,全市正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
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石。
在清河县羊绒小镇,河北宇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的主播用上了5G网络进行直播销售。“5G网速真是快,直播互动更流畅,销量也比以前高了。”该企业一位主播说。
在清河羊绒小镇享受到5G网络红利之时,60公里外的平乡县河古庙镇也在建设5G基站,将完成5G专网覆盖。我市全力打造“乡村信息高速公路”,持续推进5G商用建设和IPv6规模部署,目前已实现市区、宁晋县、沙河市等地及各县(市、区)政府机关和核心商圈等热点区域的5G连续覆盖,全市县城骨干网络、终端设备设施全面支持1Pv6。
今年,全市5G基站计划新增1895个,总数达到3169个。
数字技术,落点在应用。我市将数字技术融入医疗、教育、文化、科技、金融等民生领域,在信息惠民为民上求拓展。推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我市建设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项目,项目覆盖包括信都区、内丘县等9个县区的496所学校、670个教学班。开展“抗击疫情·e起助学”线上流量帮扶活动,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万余人,赠送流量超过44万G。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治理和民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政务,全面推广网上申请、快递送达服务模式;构建数字化交通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优化发展在线教育,提升在线教学内容品质,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建设,提升“智慧旅游”水平,推动全市景区数字化、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
“推进数字经济项目招商是培育数字经济市场主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结合我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础、产业特点,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谋划引进一批能够带来‘雁阵效应’的数字经济领域‘领头雁’项目。”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支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各类产品智能化升级;支持北斗信息系统等一批数字化应用系统开展社会化服务;重点抓好赛特斯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园建设……我市将拓宽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培育途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指导。此外,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强化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高效共享与深度开发,通过数据开放平台,释放数据红利,为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并引育一批中小型数据生态链企业。
“我们公司设立的数控刀具研发中心已研发、生产替代国外进口高端产品80余种,其中,获得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和产品外观专利2项。”许朝君介绍说,今年,该研发中心被省工信厅认定为省级A类研发机构。
致力于加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建设,我市将鼓励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还将着力打造“数字工匠”,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