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在浆水

    2021-04-13 08:38:30 星期二 来源:邢台日报

    抗大在浆水

    本报讯(记者谢霄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4月初,记者走进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耳畔响起的《抗大校歌》铿锵嘹亮。追寻着革命前辈的足迹,领悟抗大“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感受这片热土的深刻变化。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迁到邢台浆水、前南峪一带,校部驻前南峪。广大干部、学员肩负着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使命,在这里学习、劳动、战斗。

    这里,学习的条件非常艰苦。遗存的一处抗大课堂,就是几棵大树下的一排排石板。没有桌子,学员们就用膝盖当桌子学习。冬天里,为了避风,学员们甚至在牛圈里学习。学员们甚至连鞋都穿不上,包括教育长何长工,平时出行也是赤脚。

    这里,发生的战斗非常激烈。1942年5月,日军纠集邢台、太原的兵力,四路合击扫荡前南峪抗大总校。抗大学员在两个多月的转战中,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日、伪军17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拉网扫荡”。

    这里,军民之间鱼水情深。抗大学员在反“扫荡”之前总是先掩护群众安全转移,反“扫荡”之后总是先帮助群众修缮房屋。抗大教职学员们缺吃少穿,就从百里外往回背粮食吃,到很远的深山往回背柴。曾有老乡问:“为啥不去近点的山上砍柴?”学员说:“近山的路好走,也相对安全,这里的柴火留给村里的百姓吧。”

    这里,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南峪人继承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植被覆盖率94.6%,林木覆盖率90.7%,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形成了“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年产干鲜果品上千吨。群众收入节节攀高,2020年,前南峪村社会总收入1.96亿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