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眼 地上有网 中间有人
本报记者 武健 通讯员 张雅文
“你看,这个红色三角感叹号表示网格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不能立行立改的问题,通过点击图标就可以和他进行现场连线,并能看到网格员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巡查轨迹!”在信都区大气指挥中心,中心负责人葛志校指着大屏幕介绍说。
信都区有530个行政村、31个社区,建筑工地150处、拆迁工地280个,涉气重点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84家,日平均车流量23.5万,环保监管点多、线长、面广。
“针对区域面积大、建筑工地多的情况,我们积极探索,大力推行环保网格化监管模式,并将环保网格化监管平台、大数据综合指挥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空气质量‘退后十’的抓手和载体,不断优化网格设置,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考核奖惩办法,全力打造‘天上有眼、地上有网、中间有人’的环保网格化监管格局。”信都区大气办主任、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张玉敏说。
据悉,信都区根据区域人口、业态密集程度,把全区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关注区、一般区四类分级管控。“国控站点周边3公里和省控站点周边1公里范围为核心区,每200亩配置1名网格员;核心区以外的主城区和6个环城乡镇为重点区,每300亩配置1名网格员;主城区以外的环城乡镇、街道区域范围为关注区,每500亩配置1名网格员;其余乡镇办为一般区,按照每个网格面积和人口数量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了监管‘全覆盖’。”信都区政府办副主任刘振国说,网格员主要负责对辖区扬尘、烟气、餐饮油烟、散煤燃烧、污水倾倒、垃圾倾倒等六类问题进行巡查,实时了解负责区域的空气质量、污染情况。
划好网格是基础,抓好运转落实才是关键。信都区投资400余万元,上线试运行网格化监管平台和手机App,以网格化监管平台为运转中枢,建立了“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机制,网格员可将发现的问题拍照取证,上传至网格化监管平台;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实时监视平台系统,并根据问题类别进行归口交办,对未按时、按要求整改的,亮牌警告;网格员进行现场核实,确认整改完成后,报指挥中心销号。
网格化监管的最基础元素是基层网格员,如何调动起网格员工作的积极性,是工作落地落实的重中之重。对此,信都区修订了《网格员管理办法》,将村居网格员工作补助标准提高至1000元/月,实行经费“包干制”,由乡镇办制定村居网格员绩效考核办法,按“多报奖励、少报扣分”的原则,统筹发放补贴资金,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出台了《网格化监管考核奖惩办法》,每月召开一次例会,根据当月发现(交办、曝光、通报)问题数量、整改问题数量等,对乡镇办和部门进行分别排名,工作成绩作为年终考核重要依据,倒逼部门、镇办履职尽责。
“下一步,我们将把网格化监管平台与原有的智慧环保综合平台进行整合,实现网格员与在线‘双监管’,织密污染防控网。”信都区政府副区长申建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