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市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万元钱”示范样板区
小黄韭成为富民大产业
本报记者 闫丽静通讯员 朱凤博赵英贺
在南宫市西郊农场里,150亩黄韭长势喜人,正带领农民工采摘韭菜花的负责人彭飞说,去年生产盆景3万多盆,年效益2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农民务工增收。“往前又到了生产旺季,咱们憋足劲再大干一场。”
近年来,南宫市聚焦做大做强“南宫黄韭”这一传统特色产业,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万元钱”示范样板区,促进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南宫黄韭种植常年保持在12000亩左右,年产黄韭300多万公斤、黄韭盆景200余万盆,亩均效益达万元以上。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南宫种植黄韭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从明朝崇祯年间开始至今已有600多年。过去,黄韭大多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只满足于本市内自产自销。随着冬季黄韭盆景的兴起,室内种植是景观,成熟收割是美味,又方便长途运输,使大规模种植成为现实。
为促进黄韭产业集中集聚发展,该市先后整合涉农资金上千万元,推动建立千亩黄韭产业示范园并配套喷灌设备,扶持发展多个规模超百亩、集中连片的黄韭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建成一批黄韭培育专用窖和黄韭立体栽培温室大棚,引导鼓励相关经营主体开展绿色认证,助推黄韭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市还积极搭建平台,先后组织黄韭经营主体多次参加廊交会、上海食博会等国内大型展销会,组织筹办黄韭文化节,搭建电商、直销配送等营销平台,进一步擦亮“南宫黄韭”地标名片。
“南宫黄韭一上市,不仅在周边县市销售火爆,在京津冀大中城市也是供不应求。”彭飞介绍说。
北胡办事处小关庄村是南宫黄韭的发源地,村里黄韭种植面积占耕地80%以上,是该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村党支部书记关元成介绍说,“市里筹资300万元为我们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黄韭栽培专用窖,大大改善了窖培黄韭的条件,大伙儿抱团儿发展,更有奔头儿了!”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为促进黄韭产业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拉长农民增收链,该市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试验育种、产品创新、产旅互动等方面的研究攻关,取得良好成效。先后设立了多品种对比试验田,开展以蔬菜专家耿保进为技术支撑的周年黄韭种植试验项目,开发出塑料、树脂、陶瓷、紫砂等多种材质的系列盆栽容器,推出黄韭收割、韭根装盆、韭花酱制作等系列农事体验活动。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推行“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种植规模较大的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种植,销售渠道稳定的经营主体拓展多元化营销,让经营主体、种植户“抱团”发展,共享黄韭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流转土地得租金、入园打工赚薪金、入股分红分股金。在基地打工一冬天下来,一个人就可以挣到1.2—1.8万元。”村民关元成说。
该市东张村的李建国就是靠黄韭盆景赚得盆满钵满。他常年种植黄韭20余亩,年收入达20万元。近两年,他还做起黄韭盆景文章。“在有关部门扶持下,农场建设了4座新式黄韭立体栽培温室,注册了商标,贴上了农业部门授权的地理标志标签,销路越来越好。”
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作为传统特产,南宫黄韭因恰
逢冬春季节上市,当地及周边县市历来就有“没有黄韭不过年”的传统。如今,随着线上经济和快递行业的兴起,黄韭盆景早已走进京津沪等大中城市,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高端规划,引导黄韭产业规范健康发展。确立了“1235”黄韭产业三年提升战略,1个目标即继续打造万亩亿元产业,实现黄韭产业高质量发展;2个平台即建立高标准科研试验示范平台,搭建一体化线上线下营销平台;3个片区即培育至少3个相对集中、种植规模500亩以上的黄韭种植示范片区;5个突破即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培育经营主体上实现新突破,在强化科技支撑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黄韭品牌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产业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目前,该市出台了支持“万元钱”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资金、贷款、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该市还成立工作专班,谋划开展地理商标申报、黄韭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绿色产品认证、对外宣传推介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