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潘军峰向国博捐赠7件藏品

    2020-01-22 09:40:31 星期三 来源:牛城晚报

    报纸样张底片、汉字图书样书《伍豪之剑》底片……

    巨鹿潘军峰向国博捐赠7件藏品

    本报讯尽管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颁发收藏证书的激动一刻,却一次次印在潘军峰的脑海里,愈加深刻。

    从北京回来后,潘军峰将这个大红封皮的证书小心翼翼地放进书橱里。“证书很有意义,象征着我捐赠的宝贝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潘军峰说的宝贝,是我国第一张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底片和排印出的第一本汉字图书样书《伍豪之剑》底片等7件藏品。

    偶然中,他淘到报纸样张

    说起自己收藏7件珍贵胶片的经过,潘军峰认为很偶然。

    他在巨鹿县教育局上班,业余爱好集报,家中藏有近万份报纸。为了收集报纸藏品,他经常上网浏览一些收藏网站。去年8月份的一天,他发现一家网站在拍卖7张报纸胶片,由于无人竞拍,这次拍卖流拍了。潘军峰赶紧和拍主取得联系,购买了胶片。

    “胶片寄过来之后,我发现除了汉字处理的阴片和阳片外,还有样书胶片和字模胶片等。”这让潘军峰如获至宝。

    2019年9月2日,潘军峰看到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特别节目“新中国的第一”,其中看到有关“中国第一个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的报道,他惊喜地发现自己一个多月前收藏的胶片,就是我国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第一张报纸样张的底片和第一本汉字图书样书的底片。“这些胶片是汉字印刷革命划时代的证物,有很好的历史意义。”

    思索后,他将藏品捐给国博

    为了让手中胶片资料得到有效保护,发挥其意义,潘军峰决定把它们捐给国家。于是,他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取得联系。

    2019年10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鉴定部两位工作人员来到巨鹿,对潘军峰手里的底片进行了拍照,联系专家进行鉴定。一个多月后,潘军峰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携带着藏品与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成小林等一行四人,到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对胶片进行鉴定。

    丰富馆藏胶片蕴含重大意义

    现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夫人陈堃銶亲自为藏品做了鉴定。

    “我收藏胶片的报版样张就是陈教授设计的,陈教授激动地为大家讲起这些底片背后的故事。”潘军峰从陈教授的叙述中得知,四十多年前,我国的计算机还主要用于科学运算和国防尖端工程,系统里没有精密汉字。书刊、报纸、教科书等出版印刷行业,还主要靠铅制的活字印刷术。为此,新中国在1974年8月设立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48工程”,研发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最难的一步,就是让精密汉字进入计算机。当时还在北大当教员的王选和妻子陈堃銶,参与了这项工程的研究。

    1975年,王选用“参数表示规则笔画,轮廓表示不规则笔画”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把几千兆的汉字字形信息,大大压缩后存进了只有几兆存储量的计算机,这是新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把精密汉字存入了计算机。1979年7月27日,我国第一张用自主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报纸样张《汉字信息处理》底片在未名湖畔诞生了。1980年9月15日上午,王选团队用自主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又成功排印出第一本汉字图书的样书——《伍豪之剑》,它标志着由中国人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从此告别铅与火的年代,进入电子排版的新时期。王选也由此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昇”,先后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改革先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潘军峰的捐赠丰富了国博在反映当代科学研究和工业技术发展历程的系统性馆藏,为感谢潘军峰将汉字印刷革命划时代的证物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他颁发收藏证书。

    (本报记者靳普

    通讯员 郅凤霞 李颖盾文/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