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19-11-22 09:02:09 星期五 来源:邢台日报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党报记者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大型采访活动述评

    本报记者谢晓燕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行力量。自10月22日起,邢台日报派出6路采访小分队,分赴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内丘县太行山区红色根据地进行采访,砥砺信仰,见证初心。历时1个多月的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大型采访活动圆满结束。

    ——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一次精神洗礼。

    参加主题采访的记者们纷纷表示,经历这样一次采访,对于他们来说如同一场精神洗礼。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记者一路上结识了红色基因的见证者、传承人,一路上倾听着他们口中传颂的红色动人故事,一路见证着新时期党员干部身上红色精神的延续。

    抗大学员结成民运队,翻山越岭远到山西背粮、背柴。他们把背回来的粮食分给老乡,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战略物资匮乏,八路军军工部子弹厂生产步枪子弹的弹壳,是从战场上收集来的,复原旧弹壳的20余道工序,是经上万次试验自创的。日军“扫荡”,南就水46人被杀,村民也没让鬼子拿走一个零件。

    石城村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奔向前线,杀敌卫国,全村300余户,仅被县民政部门记录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35名。

    ……

    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感人至深的革命事迹,让人动容。

    ——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见证了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

    在抗大旧址所在地的前南峪村,上世纪70年代,时任村支书的郭成志带领群众打响了前南峪治山第一仗。有难事,干部带头,党员先干。打眼放炮,郭成志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率先冲上去排险。

    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子弹厂所在地南就水村,改革开放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全带着全村人肩挑背扛、搬石移土、修坡筑基,用了12年凿通了一条出山隧道。

    在有“小延安”之称的王硇村,20世纪末,老书记王现增放弃自己的买卖,回村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修路,集体拿不出钱,他把自家的钱用作拓宽和硬化村路。

    ……

    在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过程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他们坚持绿色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他们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使村里的环境变美了,致富门路增多了,村民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重访太行山红色根据地,是践行“四力”的一次生动实践。

    记者小分队探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身体力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实际行动重温历史,汲取前行力量。记者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山区,踏访红色旧址,采访红色精神见证者、传承人,用文字书写下一个个感人的红色故事,用图片和视频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采访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红色基因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记者的心里。

    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凝聚民族磅礴力量的时代主题。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继承好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到血液,把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