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特教学校致力办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特殊教育,让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融入多彩世界——
梦想,在这里放飞
坚守初心守望花开
武健露橦 霄凌
在这里,几年不能说话的孩子张嘴喊出第一声“妈妈”;在这里,盲童小凯走进央视《阳光大道·为你点赞》栏目并获得才艺冠军;在这里,作为全省仅有的一支盲足队,多年傲居全国八强,两次夺得全国亚军……
只因为,这里有一个无私奉献、敬业担当的教师群体,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永不放弃!
“永不放弃”,是市特教学校的誓言,也是老师们的誓言!
让每一个蓓蕾从容绽放!自成立之日起,市特教学校就把“一切为了孩子”放在最高位置——率先在全省成立学前儿童康复中心,实现残疾人教育服务“零拒绝”,党员干部周末时间“送教上门”……
与此同时,市特教学校还将爱的奉献落实到一个个教育教学的细节上——一张小床,一首歌曲,一场球赛,让一度寂寞的心灵找到家的温暖,让一度低落的青春在逐梦中绽放豪情……
守望花开,是这里永远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本报记者武健王露橦谢霄凌
图为市特教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工笔画。(本报记者 张驰摄)
10月22日傍晚,孩子们在操场上踢起了足球。刚刚开完会的校长杨密婷和老师们站在一旁助威。一个孩子飞起一脚,足球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闯入对方的球门,紧接着是一片的欢呼……
秋日的阳光从教学楼顶斜斜地洒下来,照亮了孩子们汗涔涔的笑脸。斑斓的阳光,也照亮了老师们的笑脸。
这里是市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老师,是在教授学生用心感受太阳,放飞梦想。
没有办学经费,就从办公经费里省出来;师资力量不够,就由现有的老师顶上,党员带头……
“这三个拼音字母读作‘z、c、s’,你看,有气流从老师嘴里流出来。”10月21日上午,在市特教学校的学前康复中心,副校长王瑞正在对一名语言发育迟缓的男孩乐乐进行一对一特训。她还把纸巾撕
成小纸条举在嘴边,并尽量放慢、拉长发音的时间,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发音时气流的变化。
经过一上午的训练,尽管不是特别清晰,但即将5岁的乐乐已经能够完成发音。孩子的父亲激动地把这珍贵的“第一次”录了下来。“我们是专门从外地赶过来给孩子做康复的。”孩子的父亲介绍说,经过半年学习,孩子现
已接近同龄人的语言表达水平。
在学前康复中心,像乐乐这样慕名而来专程接受康复性训练的孩子还有很多。“去北京、上海进行康复训练的家长又回到邢台,坚持要求把孩子送到这里进行康复和教育。”老师王磊说。
早在2012年初,市特教学校就开始筹备成立学前康复中心。但在那时候,全省、乃至全国还没有出台公立学校开展学前康复工作的相关政策,没有任何可值得借鉴的成熟经验。
“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有困难想办法克服吧!”市特教学校校长杨密婷很坚定。
因为孩子们等不起。
她始终忘不了一个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4岁的聋哑孩子在爷爷和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来报名入学,正在值班的杨密婷接待了他们。
“孩子几岁啦?”“四岁。”
“哎呀,孩子太小了,我们现在只能收学龄儿童。”
家长怔住了。“娃,咋办呀,人家不能收咱们……”说着,大人搂着孩子抹起了眼泪。
“他们顶着大太阳,坐在学校门口一直不肯离去。”在杨密婷心里,他们留下的每滴眼泪,就像一把刀子扎进她的心。
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孩子们!
没有政策,学校拿不到办学资质,就没有办学经费,那就从办公经费里省出来;没有办学场地,就把教职工宿舍腾出来做教室;师资力量不够,那就由现有的老师顶上,党员带头……
就这样,克服种种困难,2012年底,市特教学校学前康复中心正式成立。这一做法比国家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前了一年多。
康复工作周期长、见效慢,但却是特殊教育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先进、更专业的康复教育,老师们已不满足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他们甚至利用假期外出学习!
前不久,王瑞自费两千元去上海学习语言矫正治疗的最新方法。
美术老师赵丽娟通过网络教程学会了创意美术康复教程。
老师刘子荣专门到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学习脑瘫康复治疗工作……
老师们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的蝶变——
语言系统发展缓慢的男童康康,今年2月来到特教学校进行康复。老师从切切乐玩具和蔬菜模型入手,引导他发出了第一个与人交流的单音“嗯”。3个月后的一天,康康喊出第一声“妈妈”。经过半年训练,康康已达到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的条件。
由于脑损伤造成运动障碍的学龄儿童圆圆,是奶奶背她进校园报到的。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圆圆可以独立走路了!奶奶不停地用手抹着眼泪说:“我们孩子能走路了,会照顾自己了!我将来也就能放心了。”
……
在这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名聋哑孩子能开口说话,很多自闭症、脑瘫儿童得到专业康复,转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康复一个孩子,就幸福一个家庭;成就一个孩子,就绽放一份梦想”
孙涛,市特教学校体育教师,聋哑人。初次见面时,他很认真地向记者说出“你——好——”。虽然发音不太清楚,但口型很标准,底气十足。
孙涛毕业于市特教学校,是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在校8年间,担任过班长、篮球队长、劳动委员,并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上大学。在他看来,没有谁比特教学校的老师更懂这些特殊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如今,他仍想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学生,只要不懈努力,就能为自己赢得尊严,就能离梦想更进一步。
“学生都很喜欢我,我们交流得很好。”孙涛还用手势加口语的形式,向记者展示自己平时指导学生打篮球的情况。“我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篮球赛,得过几次奖。乒乓球,他们打得也很好,希望我能一直带着他们为学校争光。”最近四五年,孙涛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打乒乓球,上网看国家乒乓球队教学视频,写学习笔记,把所学一一传授给学生。
看到记者竖起的大拇指,孙涛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
市特教学校学生在学习茶艺。
操场上,孩子们你追我赶,享受运动的快乐。
教室里,孩子们专心致志,体验艺术的魅力。
“今天我们分3个组画画。”在美术教师赵丽娟的课堂上,她把自己画好的3张模板发给每个小组,分别是蜡笔画、国画和水粉画。学生恒恒要画的是国画——高粱。
“这个班上的学生都是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我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程度、性格和爱好,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赵丽娟说。
这次画高粱,最难的是画高粱穗,得用毛笔尖在纸上轻轻地点出一颗一颗的“高粱粒”。恒恒牢牢地握着毛笔,目不转睛地盯着笔尖,一颗接一颗点下去。一粒、两粒、三粒……几分钟过去,恒恒的额头浸出了汗珠,沉甸甸的高粱穗跃然纸上。
下课前,赵丽娟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挂在墙上展示。她说:“看到自己的作品上墙,孩子们会特别有成就感,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变得更自信、开朗。”
看到挂好的作品,家长们争相拿出手机拍照。这一刻,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
上苍可能关上一扇门,但在这里,老师帮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练习美发技能
有“舞蹈女神”之称的听障学生梦琪,通过学习舞蹈,学会了用肢体语言展示自己。她曾荣获省第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二等奖、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星星你好》,并于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长春大学。如今,梦琪已经回到家乡威县,成为一名特教学校的老师。梦琪说,舞蹈是她融入社会的第一步,她要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重塑自信,回报老师,回报家乡,回报社会。
“创业明星”晓静,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长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如今已经开办起自己的工作室,从事墙绘设计,年收入20万元,成为学校听障创业典范。
学生垚垚,一直跟随老师陈云霞学习绘画,并顺利被长春大学国画专业录取,大学毕业后在长春市成立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在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邢白瓷传承人小耿考取山东省特殊教育高等学校。毕业后创办了内丘县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他改进和创新了多种陶瓷模具,极大地丰富了邢白瓷成型产品,被评为内丘县“能工巧匠”。
……
教授孩子一技之长,从而立足社会。这是建校以来,市特教学校的老师们始终不懈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关系祖国的未来。”“康复一个孩子,就幸福一个家庭;成就一个孩子,就绽放一份梦想。”
市特教学校结合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残障学生的特点,开设工艺美术、糕点制作、中医按摩、家政烹饪等13门职业课程,建成6个实训场所,与5家著名企业联合办学,先后让1500多名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食其力。
建校以来,越来越多毕业学生成为教师、党员干部、创业典范,变成家庭经济收入的顶梁柱。
老师们都很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从来不觉得是在加班
10月23日一早,在市特教学校的音乐教室,一首《春之歌》钢琴曲正在欢快地演奏着……
弹琴的是启明班的学生小凯,今年只有11岁,出生时因为早产造成视网膜脱落而失明。
2014年,小凯来到市特教学校就读。
“刚见到小凯时,他特别内向,不敢走路,5岁才开始学说话。”音乐老师刘爱云回忆说。
但刚入学一个月,刘爱云就发现,小凯对音乐很有天分,声音条件很好。枯燥的练声、识谱,他一点也不嫌烦。
尽管如此,盲童学声乐,很不容易。
学唱歌的时候,刘爱云会让他摸自己的口型、嗓子,感知发声方式。学钢琴的时候,她就扶着孩子的手,一个键一个键地认识声音,记住每个琴键的位置。
老师的悉心教授,加上小凯的不懈努力,教学进展异常顺利。
从2015年开始,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小凯开始走上舞台,并斩获多个奖项:第四届“中国梦·我的梦”全国校园特长生艺术盛典全国总决赛声乐项目银奖、央视栏目《阳光大道·为你点赞》举办的全国基层少儿才艺选拔活动冠军……
“现在小凯已经通过了少儿声乐9级考级,正在学习钢琴四级的考试曲目。”刘爱云说,今后会继续加强对小凯音乐方面的培养,让他接受高等学府的学习,成为音乐领域的专业人才,站上更大的舞台。
像小凯一样,近年来,市特教学校许多学生在不同领域取得成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最大限度发现、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是我们的追求。”杨密婷介绍说,每次新学期开始,老师们会根据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医学专家的建议,对每一个儿童进行全面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就在不久前,第五届残疾人民间足球争霸赛总决赛中,市特教学校盲人足球队代表河北省出战,并一举获得全国亚军!
这支盲足队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河北省仅有的一支盲足队,曾在2007年、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亚军,多年傲居全国八强。
盲足比赛全程需要队员佩戴多层眼罩,在一片黑暗中踢球。声音成为场上重要的判定因素。队员不仅需要熟悉场上每个队员、教练的声音,还需要具备听音辨球、辨方位、辨速度等技能。
“掌握这些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更需要老师们投入全身心的精力与耐心。”体育老师刘子龙说,在这支盲足队伍里,人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梦想,他们希望通过执着和坚强,踢出自己的精彩。
经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学校听障孩子高考升学率始终是100%,本科升学率高居全省榜首,并有多名学生获得数学满分、英语全国第一、总分全国第二等优异成绩。学生在省级及以上运动会上荣获奖牌60多枚。
荣光的背后,渗透着办学人的心血!
有人不解:“你们是公立学校,不收学费还这么卖命折腾,你们图个啥?”
是啊,不图名不图利,那到底图什么?
市特教学校的校徽,造型为桔色、绿色两只手相互环抱,捧起一颗心,桔色代表繁荣与温暖,绿色代表和平与希望,寓意“有爱无碍、心手相系”的校风和“尊重生命、融合共享”的教育理念。
为特殊孩子谋幸福,这不仅是杨密婷们的追求,也是我市第一代特教工作者留传下来的经验和财富。
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张金义,为了给学校节省经费,外出开会总是提前在兜里装上两个馒头;老师们外出培训,无论去多远的城市,只买最便宜的硬座或站票。
身怀六甲的教师张香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拆迁的工地上捡砖头,只为孩子们的宿舍能早点建好。
为了让孩子们冬天不受冻,党员教师董云华带着爱人一起加班加点在学校打煤球……
现如今,已经盖起新校舍,用上先进的教学设备的特教工作者依然坚守着同样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省下住宿费,杨密婷去省里开会时总是当天清晨出发,第二天凌晨回家。
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检查出患有乳腺癌的教师张青,利用假期做手术,并在开学后第一时间回到学生们中间。现在,这位已经有着20年教龄的老教师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为了让假期不能回家的孩子们得到照顾,党员老师家中纷纷搭起“爱心小床”,随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针对60多名重度残障孩子和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利用周末时间“送教上门”,实现了残疾人教育服务“零拒绝”……
“是,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很忙,白天干不完的活儿晚上干,平时干不完的利用假期干。”副校长刘俪笑着说,但老师们都很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从来不觉得是在加班。
在杨密婷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这样一条微信:校长妈妈,我考上郑州师范学院了,谢谢您帮我圆了大学梦!
“这是个先天聋哑的孩子被大学提前录取后,第一时间发给我的微信。”杨密婷说,她一直舍不得删,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心里很满足。
“看到老师咳嗽,会有细心的学生主动帮忙倒水,下课后,会有学生帮老师打扫教室卫生。”陈云霞说,类似的感动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我的学生小帅,‘五一’劳动节的时候专程从外地赶来,非要把女朋友带给我看。”说着说着,张香芹的眼中开始泛出泪花。
那是幸福的泪花。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