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转型再出发

    2019-11-05 08:52:06 星期二 来源:邢台日报

    白塔转型再出发

    本报记者李开

    白塔,沙河市一座资源型经济重镇。依托煤炭、铁矿石资源,矿山企业一度发展迅猛,高峰时有煤矿50余家、铁矿70余家,辐射带动就业2万余人,财政收入最高时达4.5亿元。

    白塔,一个由黑向绿转型的样板。以栾卸现代农业产业园、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两家省级农业园区为支撑,持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型建材、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的金马岭工业园区,已有49家企业入驻,规模以上企业达10余家。

    “从高峰时的4.5亿元,下降到2016年低谷的1亿元,再到去年的3.5亿元,财政收入变化的曲线,反映出由采掘业‘一枝独大’向现代农业、绿色建材、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印记。”白塔镇党委书记侯新江说,前不久,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白塔镇排名534位,位居全市首位。

    这一点,河北宝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国深有体会。

    位于白塔镇张下曹村西的红石沟生态园,梯田平整,人工湖碧波荡漾,鸟鸣声不绝于耳,是一家集休闲农业观光、蔬果采摘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很难想象这里原本是寸草不生、乱石密布的荒沟秃岭。

    张保国也曾是一名煤老板。上世纪90年代,在“有水快流”的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人占山开矿。张保国当时经营了三个煤矿,机器开起来就像印钞票一样。

    形势一片大好时,张保国却决意转型,理由很简单:“吃子孙饭”的路子快到头了。他在沙河市率先关闭了仍然红火的煤矿,2009年注册成立河北宝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植绿护山。

    种树没有想象中的容易。红石沟干旱少雨,加上技术不过关,最初在山坡上种的十万棵核桃树只活了两万来棵。有人笑话他是挣了俩钱烧的,他一度也动摇过,但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咬牙挺了过来,“就当是把挖煤挣的钱还给大山!”。

    如今,谈起往事张保国已是云淡风轻,奋斗回报给他的是山上松柏和核桃树绿意盎然,沟底果树成方连片。“我们已经投资7亿元种下340多万棵树,实现了2.5万亩山场绿化全覆盖。”张保国指着眼前两人高的柏树说,“有人问我卖不卖,我一棵都舍不得。”

    弃黑转绿,张保国有着切身的感受。新常态下的白塔,一样在执着转型。

    丰富的矿产资源让白塔“富甲一方”,但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矿竭镇衰”给白塔敲响了警钟。痛定思痛,他们迈出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由栾卸万亩银杏园、红石沟宝晟农业生态园、海生集团生态园形成的“三园”,和显德汪薄皮核桃种植基地、西郝庄生猪养殖基地、中关蛋鸡养殖基地和下曹片小杂粮生产基地、窑坡、权村片高效农业种植基地组成的“五基地”,覆盖了白塔境内的所有荒山荒坡和部分矿坑,基本形成了贯穿全镇南北的丘陵区绿色经济生态走廊。

    向青山要发展,向生态要出路。白塔镇发挥现代农业园区集中连片优势,高起点开发了栾卸自驾游、红石沟采摘游和樊下曹观光游三条精品旅游专线,实施了红石文化小镇和栾卸银杏小镇建设,全力打造精品旅游片区,成功承办了首届河北中国农民丰收节、邢台市第二届旅发大会、亚洲国际象棋赛等一批重大活动。

    转型发展,培育新兴产业。金隅咏宁水泥誉满华北、畅销全国,产品成功应用于奥运场馆、首都机场等国家重点工程;金泰成作为新兴绿色建材企业,依托清华大学等高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的河北省工程实验室成为省科技创新中心。白塔镇以金马岭工业园为平台,秉持“宁可没有项目,也绝不上落后、污染项目”原则,在抓好原有名牌企业恒利制药等基础上,全力引进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项目。2018年,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完成1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亿元。

    日拱一卒,点滴推进,回头再看,已是万水千山。展望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磁场’效应的逐步显现,白塔必将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向着百强镇目标迈进,再创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新辉煌。”侯新江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