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双创双服”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2018-12-27 08:16:26 星期四 来源:邢台日报

    深入开展“双创双服”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杜烁通讯员 甄新会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双创双服”活动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创新、强企、解难、惠民”主题,以“两不见面”改革为切入点、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全市创新创业迈出新步伐,精准帮扶取得新成效,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有了新改善,助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

    “创”出动力,创新创业迈出新步伐

    “双创双服”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有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邢台市“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出台了“1+30+1”方案体系,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确保“双创双服”活动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市委、市政府将“双创双服”列入市重点工作大督查内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综合协调组、“双创”组、营商环境组、项目组、民生组、督导组等6个工作小组,合力推动工作开展。

    我市制定出台了《邢台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了邢台市2018年第一批市级孵化器3家,市级众创空间6家。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拥有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新认定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隆尧宝信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认定7家省级众创空间。

    2018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市县两级精准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入省高企培育库201家,组织推荐18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3家通过了评审,全年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

    今年全市建设创业孵化基地25家,超额4家,全部已挂牌启用,目前全市创业孵化基地累计达到48家。组建了2018年市级创业指导专家库,组织专家评审了110个创业项目,举办了“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邢台选拔赛。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五十二证合一”改革工作。

    截至11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1.46万户,同比增长18.27%。市场主体净增67202户,全年净增目标完成率为139.02%,居全省第一。

    “帮”出合力,精准帮扶取得新成效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市以精准服务“3+1”类企业和省、市重点项目为重点,制定政策,搞好服务。

    “包联领导多次到公司了解情况,协调解决了厂区周边绿化、内外道路硬化等问题。最近,就深圳某集团拖欠我公司货款一事,政府领导积极协调,事情有了积极进展。”市开发区纳科诺尔精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刚竖起大拇指。为精准服务重点项目,我市制定了《全市精准服务重点项目暨领导分包联系项目实施方案》,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分包,明确市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分包联系2个重点项目。全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包联系项目,组成20个服务工作队,对全市20个县(市、区)的市级重点项目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包联项目和企业问题集中协调,涉及我市项目和企业1046个,收集问题1692个,已解决1539个,推进中139个,受限不能解决14个,问题解决率90.96%。在省市县领导精准服务和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推进下,我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省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时序进度。1—11月份,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56.2%;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8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8.7%。

    精准服务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训,举办银企对接会,组织我市企业参加重庆高交会……我市多措并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中小企业服务。此外,通过政企直通平台、热线电话、入企走访、工作调度等方式,收集企业问题236个,已解决236个,问题解决率100%,打通科技创新服务“最后一公里”。

    精准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制定了精准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市572家主营收入超亿元重点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有发展潜力的帮扶企业清单。从技术改造、银企对接、产需对接、绿色发展、工业设计、企业家培训、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两化融合、加大宣传力度等9个方面开展精准服务企业活动。31位市级领导分包62家(后增加至69家)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工业企业以及县域内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行业排头兵企业;县级领导或部门分包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以及成长性企业共计510家。截至12月5日,解决问题210个,涉及政策、土地、环保、资金等。其中平台反馈71个问题,县域梳理139个问题,均已办结。

    精准服务重点服务业企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分包管理机制,对省级重点帮扶的4家企业、市级重点帮扶的17家企业、县级重点帮扶的46家企业,明确了分包单位、分包人和责任人。申报2018河北服务业企业100强10家,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家。

    精准服务纳税百强企业。为协调解决重点生产性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我市成立了重点企业服务办公室,市长为办公室主任,常务副市长和市发改委主任为办公室副主任。今年以来,召集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县(市、区)召开了7次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晶龙集团、冀中能源、御捷车业、海生实业、远大阀门、中钢邢机、金凤科技等企业的60件历史遗留问题及新发现问题,促进了纳税百强企业的发展壮大。

    项目建设“周周促”,激发项目建设“加速度”。我市在重点项目每半年一观摩、每季度一擂台赛的基础上,每周都进行项目建设“周周促”,常态化督促各县(市、区)抓招商、上项目。自5月份开始的“项目建设周周促”活动,实行同类县(区位交通相似、基础条件相近、抓法做法可学)分片观摩,将全市分为三个片区,每周六或周日利用半天时间分片对其中一个县(市、区)项目建设开展一次精准观摩活动。项目建设“周周促”活动连续开展了18周,对18个县(市、区)的141个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周周促”,进一步强化了各县(市、区)抓项目、跑项目的意识,在全市树立了抓高质量投资、抓高端高质项目、抓优质供给的鲜明导向,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建设。

    “惠”及群众,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

    2018年我市确定的20件民生实事,涉及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方面。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项民生工程均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入冬以来,桥西区李村镇东户村村民闫进超的家中暖意融融。闫进超高兴地说,以前他家冬季烧煤取暖,又脏又不安全,还非常麻烦。如今村里“双代”改造,家里通了天然气,做饭和冬季取暖都非常方便。还有的乡亲用空气源热泵通电取暖,也很便利。今年以来,我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气代煤”“电代煤”改造工程,确保群众冬季清洁取暖。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冬季清洁取暖任务16.0723万户,圆满完成省定年度目标。

    住房制度改革工程。印发了《邢台市老旧住宅小区长效管理建设意见(试行)》,截至11月底,政府投资公租房分配26084套,占省定任务目标的100%;11月底出台了《关于扩大租赁补贴范围的指导意见(试行)》;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077户,占省定任务目标的112%;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001套,占省定任务目标的119%。

    学前教育普及工程。截至11月底,2018年我市新建幼儿园29所,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22所新建任务,有26所改扩建项目完工,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18所改扩建任务。

    公立医院改革工程。一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市三院门诊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妇幼院保健楼项目预计12月底完工,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项目主体封顶,门诊楼正在进行室内精装修。二是印发了《邢台市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关于确定2018年度医疗费用增幅控制目标的通知》,推动了试点公立医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18年1—10月份全市医疗费用增幅8.60%,同比下降了6.23个百分点。三是“先诊疗,后付费”全面推开,2018年6月底我市基本医保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在17个县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开,特别是对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工作落实率达到100%。

    便民市场建设工程。2018年全市改造或新建生鲜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等便民市场21个,目前已完成21家市场建设,完工率100%。

    公园绿地建设工程。截至11月底,全市新植树131.27万株,完成率131.27%;新增绿地658.42公顷,完成率219.47%;新建、提升公园游园24个。

    此外,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公用设施建设、城乡厕所改造、城乡特困人员救助、社区和居家养老、中小学校舍提升、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公共交通建设、交通秩序整治、公共文化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工程均按时间节点推进,圆满完成省考核任务目标。

    “改”出活力,营商环境有了新改善

    在“双创双服”活动中,我市以“两不见面”改革为切入点、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切实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市场主体、项目单位不与多职能部门见面,不与征地、拆迁等相关方见面,项目手续由政府部门全程代办。聚焦项目单位(企业)所需所急,今年上半年,我市在清河、临西、威县、市开发区四个县(区)开展了“两不见面”改革试点,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开。清河县创新“三简三全”模式,开展全区域、全要素、全过程服务,精简机构、精简环节、精简时耗,建成了“云端自主”审批平台,实现了“一网”通办;威县成立综合服务办公室、“六位一体”分包组、审批备案手续代办组等七个办事服务机构,推行“模拟审批”,将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压缩了30%;临西县选派45名“营商专员”和“帮服专员”,实行全过程、一对一、“保姆式”代办服务;邢台经济开发区实行“一窗受理”和“容缺办理”,提高了审批效率……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了全市发展内生动力。11月2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我市实施“两不见面”改革、打造服务市场主体“直通车”工作进行了通报表扬。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对我市“双创双服”活动中的“两不见面”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开发区点菜式下放333项行政权力,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平台,335项业务使用平台开展在线申办,47项重要涉企审批事项实现“一网办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最大程度实现准入环节的便利化。积极推进“证照分离”“先照后证”改革,通过“照后减证”,切实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实行“就近登记”制,对未开业、无债权债务的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

    全市行政审批工作始终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主线,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上,全面推行“一窗受理”改革,变“多窗口、分别受理”为“一个窗口、综合受理、一口清”。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在“三减”(环节、材料、时间)基础上实施“流程再造”工程,年底实现70%的事项办理“最多跑一次”或“不见面审批”。全面推行“两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对重点企业确定了“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开展“保姆式”帮办代办服务。在提升窗口服务质量上,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书面告知、限时办结制,做到咨询办理可查询、可追溯,事项“一次结”“一口清”,不让企业群众多跑一次;还全面推行“无休日预约服务”制度,对确有困难的开通上门服务,实现服务群众“全天候”“零距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