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玻璃探求供给侧改革之变

    2018-03-08 09:24:10 星期四 来源:邢台日报

    从淘汰过亿重量箱产能的阵痛,到培育发展深加工企业600余家,玻璃深加工率达到45%——

    沙河玻璃探求供给侧改革之变

    本报记者李开

    “在已有5条格法玻璃生产线的基础上,要继续扩大产能,再建1条生产线,轻车熟路,利润立竿见影。”

    “国内玻璃产能已经过剩,我觉得如果还靠拼价格、拼产量只能是死路一条。”

    ……

    5年前,沙河汇晶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和父亲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执:扩大生产还是转型升级?

    争执以刘军的“胜利”告终。2013年,汇晶选择了之前没有尝试过的路子:一是发展玻璃深加工,“消化”玻璃原片,做节能门窗项目;二是回收废旧泡沫,制成框线,再与玻璃一起制成工艺品,如相框、镜框、画框等。

    当时刘军转型的选择在不少玻璃企业老板眼里还是“瞎折腾”。但铁了心的刘军认为,既然早晚得转型,倒不如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转型不久,一阵“寒流”席卷了沙河大大小小的玻璃企业,平板玻璃供不应求的红火局面没有了,销路不好,价格开始骤跌,有的生产线1天亏上好几十万。

    但刘军的企业通过引进人才、提升科技含量,相框、镜框等产品实现了给沃尔玛、家得宝等国际大公司供货。“早先的初级玻璃每平方米10多元,而现在多种工艺复合的深加工玻璃,每平方米最多上千元。相框、镜框等也比卖初级产品的利润增2倍不止。”刘军说,目前公司一年可回收消化近5万吨的白色泡沫,生产框线条近60万米,2017年实现出口创汇7500万美元。创新转型给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刘军企业的转型只是沙河玻璃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沙河市玻璃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发展,沙河市已成为全国玻璃生产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平板玻璃年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年产值320亿元,有“中国玻璃城”之称。然而,原片玻璃产量占总产量七成之多,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大量存在,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已深陷结构不合理的泥淖。

    对于沙河市来说,不仅产能过剩,政府更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即使所有企业都达标排放,但因玻璃企业过度集中,区域排放量还是有可能会超过环境容量。

    对此,沙河市委书记刘果芳表示,沙河的玻璃产业必须加快调整重构,提质增效,不断优化玻璃产业供给结构,靠供给侧改革推动玻璃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

    压减过剩供给,力推产业“轻装上阵”。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更是沙河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为此,沙河市积极推进玻璃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沙河市共关停落后玻璃生产线268条,淘汰落后产能9618万重量箱,分别占全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淘汰产能任务的158%和56%。2016年压减玻璃产能1919万重量箱,2017年又对260万重量箱产能进行了断水、断电及封存,分别占河北省淘汰玻璃产能任务的88%和52%。

    截至目前,沙河原片玻璃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176家减少到12家。沙河市对实施转产、“退二进三”的玻璃企业,在土地、税收、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淘汰的玻璃企业有80%成功实现转产,其中有近4成企业转型进入现代物流、餐饮服务、电子商务及房地产等行业。

    增加有效供给,力图产业“日进斗金”。沙河玻璃产业瞄准市场需求,扩大有效供给,通过大力发展工艺玻璃、美术玻璃、功能玻璃等,切实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各类需求。平板玻璃“差异化”,鑫利、海生等企业5条浮法生产线已转产超薄、彩色玻璃等产品,产品价格由原来的1重量箱60元左右提升到100元左右。深加工产品“多元化”,高标准规划建设了8个玻璃深加工园区,累计发展深加工玻璃企业600多家,年产值达230亿元,占玻璃产业年产值的65.7%,附加值从每平方米10余元提高到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其中,兴峰玻璃熔晶玉石、科正3D激光内雕镜等6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彩盛玻璃拼镜等2个产品填补北方空白。

    沙河市发展和改革局提供了一组数据:“十一五”末,沙河市玻璃行业深加工率为13.6%,如今深加工率已达45%,年消化玻璃原片6400万重量箱以上,可生产钢化玻璃、工艺美术装潢玻璃等1000余种玻璃深加工产品。

    实施绿色供给,力保产业“一尘不染”。沙河市选择了把治污作为玻璃企业生产经营的前置条件,用环境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转型。

    邢台市环保局沙河分局局长彭建树介绍说,沙河实施了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所有生产线全部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备,国家设定玻璃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分别为400毫克/立方米、700毫克/立方米,当地将这两个标准分别提升为250毫克/立方米、500毫克/立方米。目前,沙河玻璃企业已累计投资15.6亿元,在产玻璃企业52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治污设施。

    与此同时,沙河市把推进企业节能技术应用和工程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在玻璃行业推广了富氧燃烧、余热(尾气)发电、电机变频改造等技术成熟、效果明显、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节能工程措施,不断提升能效水平。

    目前,沙河玻璃企业全部纳入经济开发区统一规划管理,行业节能标准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每重量箱玻璃能耗由16千克标准煤下降到13千克标准煤。沙河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由2010年底的1.422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现在的1.0257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27.9%。

    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沙河玻璃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沙河市相继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艺术玻璃特色产业基地”,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玻璃产业压减产能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试点”。2017年,沙河玻璃荣登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位居河北省第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邢台网 官方微信
    邢台网 客户端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

    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

    相关新闻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