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牵线”农副产品进城
本报记者马维勇
2月25日中午,临城县石城乡东代社村村支书代贵海的手机微信铃声响个不停,打开一看,是新一轮的农产品订购开始了。“春节前,我们村的农产品通过微信社交平台就销售了十万多元,这不,又有要手工红薯粉条的了。”代贵海边说边把要货信息发到了本村村民的微信群。
“比市场上的吃着放心,还便宜。”连续两年订购东代社村笨猪肉、羊肉、香油等年货的赵雪萍习惯性地给群管理员发去了5斤粉条的订货信息,并用支付宝转账支付。
东代社村地处临城县西南部浅山丘陵地带,盛产谷子、芝麻、红薯等杂粮,大批农户生产加工优质小米、手工粉条等农副土特产品,因荒坡地较多,牛、羊、笨猪、笨鸡的饲养非常普遍。但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居民分散,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顺畅。
“如何将东代社农副产品引进城里,让特色食品走上市民的餐桌?这一直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难题。”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张增会告诉记者,两年来,该校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年节等有利时机,通过帮扶微信群、职工微信朋友圈等,实时发布各种土特产的销售信息,“牵线搭桥”引导身边朋友、同事购买东代社村的特色农产品。仅今年春节期间,通过社交平台,该村就实现销售收入10.5万余元,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又撮合当地农户与更多的买家“结对子”,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化销售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