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龙灯舞出农村新风尚
本报记者 王琳通讯员潘志方
飞舞的彩色巨龙,一会儿左右盘旋,一会儿直冲云霄,赢得围观群众阵阵掌声。近日,记者在隆尧县千户营乡南鱼村看到了村民舞龙灯的盛况。
只见一人手持绣球在前面引导,另外11人高举龙头、龙身、龙尾紧随其后,时而小跑,时而急走,龙身随之上下翻飞,非常壮观。表演过程还有各种花样,有五龙盘柱、钻八节、钻二节,还有绞龙、双龙对翻等,龙嘴还可以喷火、喷水。
龙灯表演者李彦峰说,舞龙灯与其它舞龙的不同之处是“灯”,在晚上表演时,龙身里的灯一亮,非常具有观赏性。
2012年,经过李彦峰的努力和当地县乡两级政府的推动,南鱼传统民间舞蹈——南鱼龙灯入选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彦峰成为南鱼龙灯的传承人。
“以前村里人得了空闲,就会三五成群打麻将、玩扑克,要不就是沉迷网络。”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更振介绍,自从南鱼龙灯被评选为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村民的观念开始变了,风气也变了。在李彦峰的推动下,很多年轻人开始逐步了解、学习龙灯这一文化遗产。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专门舞龙灯的村民已达到三十余人,南鱼老少或多或少都会舞龙灯,这项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文化遗产重新繁荣起来。
“之前龙灯流传不开,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不感兴趣。自从南鱼龙灯申遗成功以后,年轻人明显对龙灯更关注了,有了年轻人就有了传承和发展。”说起这些,李彦峰满脸喜色。“刚开始的时候,我亲自组织村民练习,有的人觉得在大家面前练,面子上过不去,还偷偷称病不来。现在我不用去现场,会的带不会的,全都积极主动,因为大家真正打心眼儿里喜欢上了舞龙灯。村风民风也变得更加和谐。”
提及传承南鱼龙灯的历程,李彦峰有很多感慨:“咱们的龙灯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是村最宝贵的传统文化,但愿能一直兴盛下去,为后代留下丰厚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