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书记”治穷记

2017-04-21 08:32:18 星期五 来源: 邢台日报

——记广宗县南寺郭村党支部书记张芝文

本报记者杨永丽

“这几天,天气预报有雨,葡萄大棚记着放风,掀风口一定要及时,发懒可会影响收成啊!”4月15日早晨6点,一个熟悉的声音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响彻南寺郭村的大街小巷。

“‘喇叭书记’每天早上6点准时广播,比钟还准哩。”村民陈书坤一边做着早饭,一边乐呵呵地说:“听惯了,要是听不到,还真觉得缺点啥呢。”

村民口中的“喇叭书记”就是张芝文,广宗县南寺郭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1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朴实,精神头儿十足。上任十几年来,他将过去一个缺衣少食的贫困村、告状村,变成了远近有名的“葡萄村”、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1000多元增长到了6000多元,收入增长好几倍。

“凡事讲个公开透明,号召动员群众爱用喇叭,所以我们都叫他‘喇叭书记’。他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更是我们的兄弟,是亲人。”听说记者来采访,村民们争着说张芝文的感人事。

破除困难选“富苗”

南寺郭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以种植棉花、玉米为主,农民们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收入一直在贫困线以下。

张芝文自幼在“家无余粮,更无余资”的环境中长大,比别人更了解贫困家庭的苦和痛。1995年,刚到而立之年的张芝文高票当选,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见不得乡亲们受苦,既然接下这个担子,我就要为百姓拔‘穷根’。”张芝文暗下决心。

但这脱贫的路子到底该咋走?

张芝文没有仓促作答,而是卷起裤腿,深入调查,边走边看边思考,南寺郭这只“弱鸟”究竟凭何先飞?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威县的一位种植大户。这位种植户靠种葡萄一年收入了10万元。张芝文听得直眼馋。可光听不行,还得实看。张芝文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一批批地组织村民去山东寿光、衡水饶阳等地参观大棚蔬菜、大棚葡萄等种植。通过考察和探索,一条思路逐渐清晰:村里沙土地多,适宜种植大棚葡萄。

然而,摆在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群众的认识和观念问题。早在几年前,有农户就曾尝试大棚种植,但由于当时的资金、技术等原因,种植户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赔了钱。有群众因此还编了顺口溜,认为发展大棚是“一年欢,二年蔫,三年拆棚运竹竿”。

张芝文有自己的想法。“建大棚种葡萄是有希望的,关键是棚子怎么建、建起来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张芝文坚信自己的眼光,“别的地方都弄成了,咱们又不笨,凭什么成不了”。

别人行,咱村也行。打定了主意的张芝文拧开大喇叭就讲开了。他给大家讲葡萄种植的收益,分析市场行情、生产前景,一说就是两三个钟头。在他的动员下,南寺郭村确定发展大棚葡萄种植。

驶上脱贫快车道

仲春时节,记者来到南寺郭村。一进村,就被这里的标准化大棚吸引住了,但见田野里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划一,颇为壮观;大棚里绿意盎然,葡萄花开正浓、草莓娇艳欲滴……醉人的清香弥漫田间。

现在,大棚种植已成为南寺郭村一道特殊的风景,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村”。可在几年前,却连想也不敢想,张芝文遭遇了重重阻力。

祖祖辈辈都以种植棉花为主的村民们,听说要流转土地改种葡萄,就跟要了自己的命根一样,坚决不同意。张芝文每天通过大喇叭苦口婆心地劝大家,可没用。

在村里有“小算盘”之称的高洪宾第一个就站了起来,话头直指张芝文:“你讲得头头是道,我听着咋不对口味,现在婚姻都自由了,我种啥管你嘛事。咱村祖祖辈辈都种庄稼,你却让我种葡萄,简直是‘摁着老虎啃麦苗’,我老虎拉碾子,还就不听你这一套了。”说完两手一甩,走了。

回到家后,高洪宾自觉这次让张芝文下不来台,回头肯定得“挨治”,没想到第二天张芝文来到他家,笑眯眯地说:“老高,你是个拧人,我也是个拧人,咱俩打个睹,你作个证,我这个村支书不干了,先拿我自己的地做试验,成功了再叫乡亲们种,你看这样行不行?”

在高洪宾的半信半疑中,张芝文主动辞去了11年的村支书职务,一心一意搞起了葡萄种植。这一探索就是4年。4年里,他学会了葡萄种植的各项技术,懂得了市场运作。2009年秋天,他的11亩大棚葡萄收益在10万元以上。

看在眼里的高洪宾心里又打起了小九九:一亩棉花收入1千元,一亩葡萄收入1万元,相差10倍,张芝文不比我文化高,凭啥他比我挣钱多?

高洪宾主动找到大棚里,不好意思地说:“张书记,我甘愿当好小绵羊,就跟着您啃青苗了。”

听闻“小算盘”被说服了,村里人也主动配合种起了大棚葡萄。2010年,张芝文再任村支书。

随着种葡萄的人越来越多,大棚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到第一年丰收之时,大伙再也抑制不住收获的喜悦:“这大棚还真是神了。原来村里种棉花每亩收成才几百,现在一亩地上万元,小葡萄成了‘金疙瘩’,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葡萄大棚遍地开花,让南寺郭村离原来的贫困村越来越远。这里的光棍儿娶上了媳妇,年轻人盖起了新房子,乡亲们的生活一天一个样。而张芝文却仍没有歇下来,一年到头从早忙到晚,不知疲倦。

葡萄小镇等你来

2013年,张芝文带领村民建起了920亩的大棚葡萄种植基地,并争取项目资金900余万元,建设产业园区路14.87公里、滴灌1800亩、冷库3个、果品交易市场1个。同时,牵头成立葡萄合作社,发展“农户+基地+合作社+市场”产业模式。

嗅到致富气息的相邻村子也积极动员起来,主动发展起大棚葡萄,使得致富大棚的星星之火逐渐向多个乡镇蔓延。

张芝文还探索实践出了“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运营受益”两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如今,带来的脱贫效果已初步显现。基于资产收益分配模式的葡萄种植项目,增加从业人员500人,贫困户可收入土地“租金”、分红“股金”和打工“薪金”,年均增收5000元。

手机扫一扫

关注邢台网-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稿件来源 - 邢台网 "。未标明 " 稿件来源—邢台网 "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网站,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广告加载中...
广告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