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县移风易俗去陋习
少了“穷讲究”多了“节俭风”
本报记者杨永丽通讯员 窦建英
“儿子结婚,本来俺们老两口为找婚车的事犯愁。现在可好了,村里红白理事会规定结婚用车不能超过9辆,咱老百姓不用打肿脸充胖子。”说起儿子热闹又节俭的婚礼,南和县三思乡西北部村村民张当路打心眼儿里高兴。
近年来,南和县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和村规民约,引导广大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有效遏制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现象,和阳大地劲吹“节俭风”。
群众唱主角红白理事会成减负“管家”
西北部村,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攀比之风严重。村里成立红白事理事会后,村里不论谁家办红白事,烟不得超过每包5元,酒不得超过20元一瓶,本村村民不上席;白事一切从简,不用响器、不设宴;除红白事外,其它宴请一律取消。
“儿子娶媳妇,爹娘脱层皮。”作为村里操持红白事的“管事儿”,要献昌感触很深。他说,老百姓谁也不愿意糟蹋粮食浪费钱,省点钱大家都欢迎。
“治理婚丧陋习,关键在于让群众内心认可。”县文明办副主任李照阳说,目前,南和县218个村全部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村中有威望、公道正派、热心服务群众的老党员等被选进理事会,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在推动农民增收‘富口袋’的同时,更要注重推进精神‘富脑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宇晓表示。
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报告公示监督制度
在南和县纪委,主抓党风工作的纪委副书记秦瑞波从文件柜中拿出全县正科级干部婚丧事宜报告档案,随手抽出了其中一份。“报告人:要建芳。单位及职务:县党史办主任。操办事由:儿子结婚……”档案由申报表和监督报告组成。申报表记录报告人职务,婚丧事办理时间、桌数及宴请范围等信息;监督报告记录当事人是否使用车辆数、有无分别宴请及化整为零等情况。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奢侈浪费之风往往是自上而下渗透的,除陋习树新风,就要从党员干部抓起。”李宇晓介绍,为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该县细化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办理规定,严格执行“报告、公示、监督”制度,全县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全部签署了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宜保证书。
早在2015年,南和县纪委就下发了通知,要求党员干部办理本人及其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婚丧事宜,应坚持文明节俭、廉洁办事原则,严格做到“十不准”。
村规民约遏陋习文明新风扑面来
“农村红白事操办关系千家万户,管好了这个事儿,就等于减轻了群众负担。”南和县委书记李胜敏说。
治理农村红白事不能硬来,要逐步改变风俗理念。南和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络格局,成立农村红白事治理办公室,在全县成立218个红白理事会。在办理宴席用烟、用酒和饭菜标准上,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的形式制定各村办理标准。在村红白理事会的直接参与管理下,帮助村民办理红白事。
“村里制定的《红白理事会章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和县闫里乡宋台村党支部书记刘中波说,为改变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陋习,早在2000年,村里就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反对大操大办。十几年坚持下来,宋台村红白事两项加起来总共节省费用280万元。
既要移风易俗,也要树立文明新风。目前,南和县在全县每个村都成立了“道德评议协会”,协会通过道德红黑榜、培树先进典型等引领文明新风。对于每年评选出的道德模范,颁发奖状和奖品,并为获奖者披红戴花。
“文明乡风重在实践、贵在养成。”李宇晓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正在开展建设一个村民中心、一个文化广场、一条文明示范街、一批善行功德榜、一套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者队伍、一支新乡贤骨干队伍、每年评选表彰或复检一次“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十个一”活动,文明新风扑面来。
手机扫一扫
关注邢台网-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稿件来源 - 邢台网 "。未标明 " 稿件来源—邢台网 "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网站,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