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 奔向全面小康
——我市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报记者 武健 通讯员 王百永
入股拿分红,屋顶建电站,养殖增收入……一直以来,任县北甘寨村村民陈孟君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如今腰包却鼓了起来。陈孟君说:“国家政策好,咱老百姓脱贫致富有指望!”
2016年,我市圆满完成当年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内丘、临西、任县、南和4个县脱贫摘帽,50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8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市将把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落脚点,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和贫困群众满意度,确保完成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6.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奔向全面小康。精准扶贫,落实攻坚政策
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顽强拼搏、苦干实干,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委书记王会勇在基层调研时指出,要进一步弘扬李保国精神,切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带领更多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中央、省、市委领导的部署要求,寄托了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殷切希望,再次点燃了我市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如火激情。
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64亿元,实现了55.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5.53%下降到了2016年底的3.53%。
“2017年,我市将力争完成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6.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任务目标。”
这是誓言,也是行动。
织好织牢政策兜底保障网。农村低保贫困人员享受“两线合一”政策,在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300元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低保线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全市农村低保标准始终高于扶贫标准,今年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不低于175元;落实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做到救助对象核实、救助资金拨付、救助待遇落地“三到位”,确保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70%以上。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75亿元,完成176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在2016年实施内丘县3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并实施内丘县、临城县18个贫困村723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做到搬迁安置与产业、就业、社保等后续政策同步推进,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产业项目支撑、有转移就业岗位、有社保政策保障,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市积极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资产收益等产业扶贫模式,在贫困村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扶贫模式,将贫困户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使财政扶贫资金增值保值,让贫困户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如今,临西县苟庄村农民葛秀芝和丈夫成为光明九道菇食用菌厂的工人,每月家庭收入达6000余元。
据介绍,光明九道菇食用菌项目现已带动全县6000余农户实现增收1.8亿余元。其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1000余个,带动当地塑料、食品加工等10余个关联产业发展,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平台。同时,该项目也使得全县农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公司负责人说,按照公司一期的年生产能力测算,每年需从当地购进玉米芯约1.26万吨、棉籽壳约0.5万吨,仅此一项就可促进农户增收1100余万元。
2016年,全市共依托120家扶贫龙头企业、209家农业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资产收益等模式,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2亿元,实现了7.6万贫困群众入股企业分红金。
产业扶贫,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威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以“政府融资建厂、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贫困群众分享、集体经济受益”为核心内容的资产收益产业扶贫新模式,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5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25亿元,打造了年产鸡蛋5.5亿枚,总产值6.2亿元,年创税收2268万元的“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可带动4424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我市引导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坚定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不断强化发展能力,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改革创新,提升群众获得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
新任务需要新理念,新挑战求索新实践。我市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机制上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板,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发的电卖了,自己还有收入。”看着自家屋顶一字排开的蓝色多晶硅组板,任县张庄村贫困户陈仁奎乐得合不拢嘴。任县按照产业扶贫规划,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三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
巨鹿县开展“链条式”精准扶贫,构建“1+5+7”扶贫产业格局。“1”是依托国省干道沿线绿化带,打造一个林下经济产业扶贫廊道;“5”是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双万亩”现代农业园区、老漳河休闲农业园区、现代畜牧养殖业园区、杏博园特色园区等五个现代农业产业扶贫园区;“7”是大力培育鲜杏、金银花、枸杞、果蔬大棚、家庭手工业、食用菌和特色养殖七个富民产业。通过因户施策、精准扶贫、靶向脱贫,每个贫困户都有适合的致富项目,实现了对全县1.8万贫困户的全覆盖。
新河县将精准脱贫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全力实施从贫困到脱贫、从脱贫到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战略,充分发挥县委统领作用,建设农村“三支队伍”,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以改革创新破解脱贫难题,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活力。2016年,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光伏发电和旅游服务等六大扶贫业态,全市新增优质林果、中药材、设施蔬菜2.87万亩,存栏牲畜1.26万头(只)、家禽89.3万羽,发展家庭手工业扶贫户1706户,新增电商扶贫户826户,发展光伏扶贫户8290户,发展旅游扶贫户338户。
号角吹响,决胜在即。邢襄儿女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手机扫一扫
关注邢台网-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稿件来源 - 邢台网 "。未标明 " 稿件来源—邢台网 "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网站,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