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汇出汇款单140份,资助10名贫困生完成学业,齐兆钧家庭——
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是“传家宝”
本报记者武健通讯员 窦建英
和周围气派的青砖琉璃瓦房比起来,这是一个略显寒酸的农家小院:客厅陈设简单,两个颜色不同、高低不等的旧沙发靠北墙摆放,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屋里看不到其他现代化家用电器。“把钱用在提高物质生活上,或者存进银行,不如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小院的主人、南和县贾宋镇齐庄村退休教师齐兆钧说。8年来,他们一家不间断汇出140份汇款单,资助10名贫困生完成了学业。
7月7日,齐兆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开始资助学生源于15年前的一次偶然。
2001年年底的一天,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则求助信息:6名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都是花儿一样的年纪,看着他们的事迹和照片,我心里挺难受的。”在家人的支持下,齐兆钧把自己当月的工资分成6份,分别寄给了那6位素昧平生的贫困学子。
其实,齐兆钧很清楚自己的经济状况,1996年他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先后在北京肿瘤医院做了3次手术和多次化疗,家里为此花去几万元。2001年底身体恢复后,他每月工资不过600元。老伴在家务农,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尽管自己舍不得花,但能让孩子们有学上,我母亲非常支持父亲的决定。”二女儿齐晓丽回忆说,“母亲为了节省开支,从2002年起就没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冬天取暖仅靠一个铸铁的蜂窝煤炉子。这两年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很多人都翻盖了新房、添置了新家电,我母亲硬是一分钱也没舍得在这方面花。每个月初,母亲总是反复提醒父亲及时给孩子们汇款,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还要想办法给这些孩子们寄一些过去”。
从第一笔汇款开始,不管家里遇到什么困难,齐兆钧和妻子对贫困学子的资助就没有断过。
2003年,为了能为这些孩子们多寄些钱,齐兆钧又兼职做起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并把赚来的钱全部寄给这些贫困学子。8年间,他和妻子不间断汇出140份汇款单,一共资助10名贫困生完成了学业。
“齐爷爷,谢谢您和奶奶一直支持着我的学业,如果不是你们的支持,我也不会有今天!祝你们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齐老师,给您寄的茶叶收到了吗?你们为我们付出那么多,从来不求回报,真希望有机会能当面谢谢您和大娘。”
……
齐兆钧和老伴儿也与这些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平时取得的点滴进步、生活中遇到了不愉快,孩子们都愿意写信与齐兆钧一家分享交流。
2009年,齐兆钧一家资助的10名贫困生全部完成学业。他们紧接着又计划每年通过寄出10至20个爱心包裹的方式,让更多贫困地区和灾区的学生受到关爱。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齐兆钧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为了能让父亲安心休养,他的子女们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我们姐弟四个都成家立业了,有能力也有义务继续完成父母的心愿。”齐晓丽说。
在齐村,齐家姐弟四人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什么事,他们总是主动帮忙,出钱又出力。小儿子齐红广更是主动帮父母资助过的贫困学生联系工作。“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齐红广说,他和姐姐们已经商量好了,计划在家族设立一个“爱心基金”,把父母留下的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手机扫一扫
关注邢台网-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 | 邢台日报、牛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邢台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稿件来源 - 邢台网 "。未标明 " 稿件来源—邢台网 " 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网站,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