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一体化的生态养牛场
本报记者 路 遥
通 讯 员 曹莺歌 王 君
搞奶牛规模化养殖,粪便处置不当,就会带来污染。但在威县的沿金沙河畜牧养殖带,有一个奶牛基地,让污染物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来到奶牛基地,养殖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钢结构牛舍如一座座生产车间。为奶牛清粪、挤奶,都是机械自动化操作,饲料也有专门的饲喂机。进入牛舍,要通过消毒“关卡”,不仅要穿隔离服、戴口罩、鞋套,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
据了解,一头奶牛每天产生粪便10公斤以上。这个奶牛基地目前已养殖奶牛2600余头,他们是怎么处理粪便的?
基地负责人魏夫国介绍:“答案就在基地之外。”在奶牛基地外,一块块生长着苜蓿、青贮玉米、燕麦的农田连接起来,昔日的棉花地、蔬菜地如今都被这些牧草取而代之。魏夫国说,经过处理,粪便都来到这里,成为有机肥料。
原来,在奶牛基地项目规划之初,就对污染物处理进行了设计:奶牛粪便制沼气,利用沼气发电供给区域电网,利用废渣沼液制作有机肥,利用有机肥种草场,改良土壤,种出的牧草又成为奶牛的新鲜饲料……
目前,基地所在的赵村乡已流转2.1万亩土地,供基地种植饲草。魏夫国说:“等全部建成,万头奶牛一天产粪10万公斤以上,用污染物循环再利用的办法,我们仍能保持现在的整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