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务工作者是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白衣战士,是最美的逆行者。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传统,展现我省卫生健康机构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传递卫生健康系统“红色接班人”的青春正能量,在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河北青年报》深入一线,推出系列报道“红色冀忆·医心向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医护工作者的祝福。
2014年河北省眼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址,新院区启用。
【医院名片】
作为一所曾隶属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的医院,河北省眼科医院是一所拥有红色历史的人民医院。现医院已成为以眼科为重点,以口腔科和耳鼻喉科为特色,每年能为近80万群众提供健康服务,集医、教、研和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甲等眼科医院。
【寻根追溯】
位于太行山脉东侧平原的邢台是革命老区,抗日军政大学曾设在此处。在这里,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医院———河北省眼科医院。
这家医院有着浓厚的红色印记,参加过长征的三位老红军曾先后在这所医院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建国前为医院题写了“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匾额,刘伯承、李先念等很多老一辈革命家来此治病疗养、视察指导。
医院的历史与红色军旅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直激励着“眼院人”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着新的发展和跨越。
【红色记忆】
刘伯承司令员曾来医院看眼病
作为一所拥有110多年历史的国内知名眼科医院,时光的轮回已经在这所老医院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据《邢台卫生志》记载,这所眼科医院的前身,是1904年在邢台北长街路西建立的道济眼科诊所,后更名为顺德公教医院。
据《河北省眼科医院院志》记载,1945年9月邢台解放,当时,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到邢台后看到,在这家医院看眼病的人很多,外籍医生宣蔚仁和他的学生徐校卿在群众中名望很高。于是钱信忠便邀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前来医院看眼病,医院高超的医术给刘伯承留下了深刻印象。
“写院志之前,我们曾于2003年去采访过徐校卿,老人清楚地记得,他们不仅在院内诊治了许多病人,做了大量的手术,而且还相继到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西太原等地医院进行巡诊并教带眼科技术。”河北省眼科医院宣传科主任董克强介绍。
1947年1月18日,医院收归国有后举行开幕仪式。
医院后改为部队编制治病救人
1946年9月,外籍人员离开医院。据《河北省眼科医院院志》记载,钱信忠专门请示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后,由华北局拨款购买了这所医院,并由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代管,改为部队编制。1946年12月将医院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1947年1月18日医院举行了开诊仪式。
“收归部队编制后,医院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都得以保存。这台顶焦度计当时在国际上都是很先进的检查器械,据说目前仅存4台。”在院史馆内,董克强向记者介绍。自1946年春至1947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时任党政要职的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人都曾到邢台眼科医院就诊或视察过。
走进河北省眼科医院,一块上书“治病救人,防盲剔苦”的匾额,古朴精致,特别引人注目。
“1948年夏,钱信忠部长专门为医院题写匾额,现已成为医院坚守的办院宗旨。1995年初秋,医院领导前去看望钱信忠,他当场挥毫泼墨,再次为医院写下了‘防盲卫士,再铸辉煌’的题词,表达了对医院未来的期许。”董克强指着匾额,讲起了那段历史。
曾是军医的尹丁凡在为患者进行眼科手术。
三位老红军曾在这所医院奋斗
参加过长征的三位老红军洪明贵、崔德元、尹丁凡先后在这所医院奋斗过。
而尹丁凡是医院培养出的著名“红色”眼科专家。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在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模范医院曾任主治军医、所长。
从1946年7月开始,尹丁凡在此工作了17年,并任院长11年。他用外伤性炎症的生体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打破了角膜移植术上的禁例,引起国内外眼科界的高度关注。
他曾讲:“我是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的,我要继续‘长征’,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道路上‘长征’。”
1949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
1953年起医疗队赴各地防治沙眼
1948年9月,医院交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管理,医院编制由军队性质医院转向地方医院。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医务人员总是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群众的信赖。
据《河北省眼科医院院志》记载,为满足广大群众治疗眼疾的需求,1949年初,医院分别在邢台南关、邯郸磁县设立了两个防盲诊所,随后又扩建病房、新建门诊及手术室,至1951年底时,医院成为当时以眼科为主、兼治其他疾病的大型正规化医院。
沙眼是我国致盲性较高的眼病,威胁着群众的健康。为此,医院从1953年开始,先后派出数批医疗队分赴邢台地区部分县及邯郸部分厂矿和石家庄束鹿(今辛集)、藁城等地,开展对沙眼的普查和防治,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信任。“当医生就得以患者为中心,奉献是医生应该做的。”河北省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张铭连总是这样说。
【红色传承】
救灾抗疫 发扬“长征”精神
“一代代‘眼院人’始终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带着感情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张铭连自豪地说。
据《河北省眼科医院院志》记载,1963年8月邢台发生洪灾,9月中旬,钩端螺旋体病开始流行,医院组织医疗队52人次分赴5个县、16个公社、40余个村进行普查普治,并写出有关此病的治疗意见,供给各医疗队参考,解除了灾区患者的眼疾。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7月29日医院派出了42名医护人员,奔赴地震重灾区丰南县城及四个公社开展救治。9月28日,医院再次组织25人医疗队赴唐山参加了抗震救灾。“这张是当年的照片,医疗队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在废墟中抢救伤者。”对着当年的老照片,董克强讲述着一个个舍己救人的感动瞬间。当年,由于工作出色,医院的姚元俭代表邢台医疗队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代表会”。
2021年伊始,邢台南宫、隆尧出现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河北省眼科医院的医护们迅速集结,又义无反顾冲向了第一线……
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人民眼科医院的病房楼。
党建引领 公益性救助显担当
近年来,医院党委坚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公益性活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回邢台后能给这里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援助新疆巴州燕赵蒙医医院的援疆医生张武林,不但做了近百例白内障手术,使近百名患者重见了光明,还为当地培养了几名能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
“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情,我们感到万分荣幸。”视光学科主任张利科谈起2015年参加“中加慈善光明行”大型义诊活动的经历,仍然很激动。此次活动沿着白求恩在河北居住和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开展,在平山县观音堂乡戎冠秀居住地、平山县上卸甲河村、邢台抗日大学旧址等地进行义诊,为老区的革命前辈和孩子们送去了“光明”和健康。
医院继承和发扬“德沛重明、慈怀济世”的优良传统,常年组织眼科专家开展“走红色之路,送百姓光明”义诊和走访慰问贫困老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专家们在新院区开展精密的眼科手术。
砥砺前行 医院发展创新篇
2014年10月18日,医院迎来了新面貌:搬进新院区正式揭牌运营。新院区是一座占地183亩、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亚洲单体规模较大的全新眼科医院。
2018年5月,经河北省卫生计生委批准,确定河北省眼科医院为三级甲等眼科医院,由此翻开了医院建设发展新的历史一页。
历经百年,从眼科诊所,发展到一所沐浴新中国阳光的人民眼科医院,直至成为现在跨世纪的大型眼专科机构,医院的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眼院人”的心血和汗水。那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眼院人”用辛勤劳动和强烈使命感,为无数眼疾患者实现“光明梦”而努力奋斗,续写新时代医院跨越发展新篇章。
中加慈善光明行活动在平山义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时代,医院是如何带领全院人员践行红色精神的?建党百年之际,青年党员又有哪些心里话要向党表白?对此,记者采访了河北省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张铭连和三位青年党员。
医院党委书记:
不忘初心 为眼科事业贡献力量
■记者: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红色基因给医院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精神指引和推动作用?
■张铭连:在医院的发展史上,我们以“治病救人,防盲剔苦”为宗旨,沐浴着党的温暖,被永久注入了红色基因。医院大力实施“育名医、创名科、建名院”的“三名”战略,紧跟国内外医学前沿,坚持自主创新,定准科研方向,开发领先技术,突破疑难杂症,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
与祖国共进,与光明同行,始终是河北省眼科医院发展的主旋律,不论在跋涉前行的征程中,还是在跨越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永远牢记医院的红色教育,永葆初心和使命,坚持医院公益性,为患者送去光明的希望。
■记者:医院是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红色精神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铭连:数十年来,“慈怀济世,德沛重明”“治病救人,防盲剔苦”始终是医院立足公益、奉献社会的精神赓续和文化传承,具体有:从建国初期的为我省开展沙眼防治到新时代做好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从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到邢台“7·19”抗洪救灾;从新疆库尔勒到江西井冈山、广东湛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已然是河北省眼科医院的发展源力和文化基因。
医院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其中2021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这也是全省眼科界首次获此殊荣;成功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3项,实现了邢台市在国家级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项目上的“零”突破。
■记者:在今后的发展中,医院将采取哪些措施,继续不忘初心,为民服务?
■张铭连: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起点确立新愿景。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医院确立了“两个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开启医院“双一流”建设———建设国内一流眼科医院、国内一流的学科和专科,到2050年将医院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眼科强院。
医院青年党员:
勇担使命 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糖尿病眼病科毛爱玲:作为9000多万党员中的一份子,我要牢记历史使命、历史重任,以岗位为平台,为党尽责。造福患者,真干实干。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做出自己的努力。
■耳鼻喉科赵阳:初心是内化于心的情怀,更是工作的出发点,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要牢记党员身份,时刻注重党性修养。只有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所以我要加强党史学习。发呼于心,践之于行,志存高远,归根到底还是要立足本职工作,今后,我要继续迈开实干的步子,为我院实现中原领先、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开创新篇章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学检验科乔秀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药检支部的一名支委,我会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永葆初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勇担职责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医院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祖国的繁荣而尽绵薄之力。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珊
供图/董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