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映新春
本报记者 丁邵一
一月三十一日,大型沉浸式光影秀《大唐瓷都》在邢州古城清风楼正式上演。 本报记者 韩文洲摄
1月31日晚,襄都区府前南街上,一串串红灯笼随风轻摆,把冬夜染得暖意融融。随着悠远的海浪声在清风楼前响起,大型沉浸式光影秀《大唐瓷都》启幕。这场以清风楼为幕布、以千年邢窑史为经纬的文化盛宴,点亮了古城夜空。
“看!楼体变成窑炉了!”在观众的惊叹声中,清风楼青灰色的砖墙在3D投影中幻化为熊熊燃烧的窑炉,跳动的火焰中,素胎白瓷渐次成型。从上海返乡的游客于航在观演后感慨:“邢白瓷的出现改变了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让中国瓷器真正达到‘类银类雪’的品质,而这场光影秀则是用科技把制瓷智慧变得可视化了。”
光影秀以“黑石号”沉船考古发现为起点。当楼体投影化作滔天海浪,沉没千年的“黑石号”载着1197件邢窑瓷器重见天光,数字复原的“盈”字款执壶、玉璧底碗等文物细节纤毫毕现。光影秀导演季阳介绍,创作团队历时3个月查古籍、探窑址,采用倒叙的方式,力求把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官窑——“邢窑”的建立与古邢州作为“大唐瓷都”走向兴盛,影响世界的过程阐述清楚,为市民游客打造一个沉浸式古城文化体验地。
“铛——”一声悠长的锣声响彻广场,全息投影在古城墙上延展出蜿蜒的海上丝绸之路。满载邢窑白瓷的商船自邢州入水,劈波斩浪,观众耳边同步响起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的见闻:“他们拥有精美如玻璃的陶器,透明可见杯中水色。”
夜幕下的邢州古城成了流动的博物馆。泥胎在转盘上渐渐显出玉璧底碗的雏形。“原来我们邢台‘China’的基因这么深厚”,游客滑涵睿在朋友圈晒出“盈”字款瓷器,配文:以前觉得历史在书本里,现在发现它就在脚下。
当楼体投影定格在“大唐瓷都”四个大字时,不少观众仍沉浸在演出中,久久无法自拔。“千年窑火锻造的不只是雪白胎土,更是一个民族对技艺极致的追求,对文明互鉴的永恒向往。”季阳说。
据悉,春节期间1月31日(正月初三)至2月4日(正月初七),每天19:30、20:00、20:30,光影秀《大唐瓷都》都会在清风楼上演。